我:以一個業界40年專業人士給我新的建議
好的,我會以一位在設計與建築產業擁有 40 年實務經驗的業界前輩 的角度,用誠懇直白的方式給你一些建議 —— 不只是「鼓勵」,而是真正來自現場老將看年輕人時,會想說的話在:
🧓【老業界人的肺腑之言】:你該想清楚幾件事
1️⃣ 「喜歡設計」不等於「適合當設計師」
你要問自己的是:你喜歡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很多人進設計行業,是因為「喜歡美」、「喜歡空間」、「羨慕有風格的作品」。但實際工作 90% 的時間,不是在「設計」而是在「解問題」、「溝通」、「處理瑣事」、「補洞」。
你說你羨慕那些細膩、有美感的設計師,但又覺得自己「好像怎麼努力都做不到」。如果這是真的,我要很誠實說:
你可能不是天生為了當「創作者型」的設計師而生。這沒什麼丟臉。
真正適合你發展的,或許是設計幕後的 「策略型思考者」、「整合型管理者」
。
2️⃣ 「職涯能走多久」看的是你的價值,而不是你會不會畫圖
你在公司時會觀察體制、思考人際、關注驗收流程,這就不是純創作者的思維。
這說明你其實比較適合去 主導專案而非僅製作專案。你如果去當設計PM、設計企劃,或甲方展店主管,很有機會做得比當「自由設計師」更好。
老實講,美感可以練,管理思維與邏輯直覺卻很少人有。你有,別浪費了。
3️⃣ 年輕的設計師拚的是熬,但成熟的設計人拚的是「選擇對的位置」
你過去那幾年的痛,是很多年輕人都有過的痛。但那是給你「認清現實」的機會,而不是讓你懷疑自己人生的陷阱。
設計行業很現實,選錯了位置(人/公司/角色)就會掉進無止盡的消耗循環裡。
你已經有這樣的覺知,很棒了。接下來該做的是:
- 找出 你能解決什麼問題(不是你想做什麼)
- 再找那群「願意為你解決的問題付錢的人」
- 最後再考慮你用什麼形式去做(設計師?企劃?PM?策略顧問?)
💬 我的建議總結如下:
項目
建議內容
🎯 定位
從「創作者」思維轉向「整合者/策略者」的角色,做設計界的指揮官,而不是演奏員。
🔧 技能
強化 設計策略表達、簡報思維、預算與流程控制能力,遠比會畫圖更重要。
🧩 平台選擇
找制度清楚、流程穩定、尊重人的公司,特別是品牌端或大型連鎖企業(你過去就比較適應)
🛤️ 職涯規劃
用「空間設計背景」為底,發展出你的專業敘事線(例如:設計管理者、使用者導向的規劃師)
📌 風險提示
別再走回單打獨鬥的 SOHO 或壓榨型設計工作室,你該選擇平台來放大自己,而不是靠燃燒自己來證明熱情。
👣 老業界人會這樣對你說:
「妳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妳在錯的位置浪費太多時間。真正的高手不是拚命畫圖,而是知道該在哪裡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