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本打算好好講〈五柳先生傳〉,
但課堂的節奏,慢慢轉向了另一個方向——我們一直在聊「五柳先生和韓愈先生的時代背景」。從魏晉到唐代,從門閥制度、清談之風聊到士大夫的風骨;從「為五斗米折腰」講到「士可殺不可辱」。
孩子開始問:
「魏晉的人都吃什麼?」
「他們住什麼樣的房子?」
「真的每個人都穿飄飄的衣服、吟詩喝酒嗎?」
於是這堂課,變成了一場微型的歷史沉浸式對話。
我們聊到魏晉南北朝的食衣住行,「床榻」也是有分別講究的呢!
也聊到當時人們如何面對亂世,如何在崩壞的現實中守住自己的風骨與節操。
有時,沒講到課文,也是在為課文鋪路
後來我心裡一笑:
今天雖然沒正式講〈五柳先生傳〉,但我們已經悄悄走進那個可以理解五柳先生的時代。
當學生對那個時代有了畫面,才會明白陶淵明選擇歸隱,不只是性格問題,而是一種回應時代的選擇,一種精神姿態。
孩子說:我都可以想像到李白吟詩、喝酒的是什麼姿態了!
我想對學生,也對自己說:
有時候,一篇古文的開頭,不是從第一行文字開始,而是從理解那個人,為何會這樣活著開始。
而這堂課,我們正好,走在那裡。連復古運動鞋都出來了!「謝公屐」
後來再仔細想了一下:
原來,這也很「五柳先生」
他就是這樣的人——不爭、不趕、不搶話。
他不會埋怨自己沒被提到,也不會急著亮相。他會靜靜坐在書頁裡,像坐在自家門前的樹下,等著有人想起他、想靠近他。
然後才慢慢說出:
「我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想守著我喜歡的書與酒,在四季的風裡,自得其樂。」
也許,今天的來不及,其實是剛剛好。因為講他的那一刻,也應該是一種準備好了的寧靜。有些課,不必急著完成
在教學的現場,我們常常被進度追趕,被時間推著往前走。
但有些課,不該被「塞進去」。
五柳先生不適合被硬擠在一個匆忙的上午。
他值得一個節奏舒緩、語氣沉靜的時刻。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我們也該等「會意」的那一刻,等孩子準備好,等自己沉下來,再打開他的傳記。
給自己也給學生的提醒
所以,今天我沒有失敗。而是學會了一課:慢一點,也很好。
也許明天、也許下週,當風聲剛好、心情安穩,我們就能真正走進那位「五柳先生」的世界,從他身上學到一種不汲汲於富貴的安定,一種「我自風中坐,清茶配晚霞」的自在。
後記
學生臨走前還問我一句:「老師,我們什麼時候講五柳先生啊?」
我笑了笑:「等我們都慢下來,他就會出現了。」
#欣藝的國文教室 #五柳先生 #陶淵明 #教學日記 #慢一點也很好
你也願意緩緩走進自己、慢慢寫下內在之光,我想邀你進入一個寧靜的小屋:
🌿《柔光相伴,輕輕說話》Line 社群開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