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06》,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海外來客》描繪的是瑞典維京人:瓦良格人(Nicholas Roerich,1901年)
本來想先介紹英格蘭與法蘭西,但發現兩者的歷史都繞不開維京人這塊拼圖,所以決定先來認識他們。這些來自北歐的海上冒險者,曾是英格蘭與法蘭克的惡夢;他們不僅善於劫掠,還在各地落腳建立據點,默默推動歐洲歷史進程。這次就讓我們來看看維京人都去了哪裡吧!摘要
- 維京人
- 拓展路線
- 維京時代
- 北海帝國
- 諾曼征服
- 西西里王國
1.維京人

維京人駕駛長船(11世紀)
維京(Viking)一詞出自古北歐語的海灣(vik),意旨「從海灣來的人」。這個詞其實是到了近現代才出現並普及的,泛指從事劫掠、貿易等海上活動的北歐人。
當今提到「維京人」多表示北歐一帶的海盜,但早期的西歐會稱他們諾曼人(Norman),即拉丁語的北方人 Normanni。不過現在我們提到諾曼人,通常是指後來定居於北法的維京人。總之,無論是維京人還是諾曼人,他們都是北日耳曼民族:斯堪地那維亞人。
到這裡,大家光聽到「斯堪地那維亞人」、「諾曼人」和「維京人」可能已經眼花了。用不專業的白話文可以這麼理解:斯堪地那維亞人是北日耳曼民族,依地理劃分成挪威人、丹麥人和瑞典人。這些人當中選擇向海外發展的被稱為維京人;後來逐漸融入歐洲社會、受天主教文化洗禮的維京人則成為諾曼人。
2.拓展路線

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衛星圖像,攝於2002年3月(公有領域)
隨著匈人的西遷,歐洲大陸上的日耳曼部族為了求生,不得不向南跑路。但位於北歐的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因地四周環海、地形崎嶇、冰川覆蓋、土壤貧瘠而免於侵擾。原因也很簡單,這裏資源相對匱乏,不適合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而且人家是要怎麼過去)。
斯堪地那維亞生活條件差,就像是不小心把遊戲難度調到地獄模式,本地人生存也不易,促使他們向外探索。

維京拓展路線(en:User:Bogdangiusca ;維基百科;CC BY-SA 3.0)

萊夫·艾瑞克森發現美洲(Christian Krohg,1893年)
挪威維京人和丹麥維京人選擇向海外拓展,他們多出沒於法蘭克沿岸、不列顛群島等,最後影響了英法兩國的歷史進程。瑞典維京人(瓦良格人)則跨越波羅的海,沿著內陸河流抵達東歐,征服東斯拉夫人部落,並建立羅斯基輔(今烏克蘭一帶),他們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羅斯人祖先。此外維京人也曾登陸愛爾蘭、冰島、格陵蘭、義大利等,甚至遠至北美洲,比哥倫布早了好幾百年。
小提醒:斯堪的那維亞指的是今丹麥、瑞典和挪威一帶。
3.維京時代

航海的諾曼人(維京人)入侵英格蘭,典藏於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12世紀)
八至十一世紀,維京人對英格蘭與法蘭克的襲擊愈發頻繁,他們多自沿海或順河登陸,不僅洗劫城鎮與修道院,還綁架權貴、高僧,藉此索取贖金或販賣為奴(維京人是奴隸社會)。
推測北歐人向外擴張,不僅是為了財富,也可能受當地社會文化影響。維京社會崇尚勇武與榮譽,劫掠可能被視為某種榮耀的象徵,有助於提升個人社會地位和威望。同時,北歐資源與土地有限,權力與財產多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部分無法在家鄉立足的人,可能選擇「另闢戰場」,透過搶劫、貿易或開墾,在海外尋找新的機會與發展空間。

林迪斯法恩修道院遺址(Thomas Girtin,1798年)
最早的維京洗劫記錄可追溯至789年。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曾有三艘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船隻抵達英格蘭多塞特郡沿海。當地治安官以為他們是來做貿易的,要趕走他們,卻遭殺害。不過早期更有名的侵略行動還是793年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事件,這次的洗劫規模比較大,被認為是維京時代的開端。
到了9世紀,維京人的海盜產業已經成熟,不僅能組織大規模的艦隊遠征,還能藉河川深入內地,對英格蘭與法蘭克構成嚴重威脅。面對這些海上霸主,英格蘭和法蘭克也無能為力,時常被迫納貢求和。
▶︎延伸閱讀:沒錢還要納貢的拜占庭帝國
4.北海帝國

紅色部分為 878年的丹麥區(Hel-hama ;維基百科;CC BY-SA 3.0)
9世紀,已經有丹麥維京人在愛爾蘭和蘇格蘭沿海駐紮,由於這裡還沒有統一政權,他們很快就在各地建立據點(如都柏林、利默里克)。另外在865年,也有丹麥維京人跨越北海登上東英格蘭,他們攻陷了約克城,接連征服了好幾個當地王國,形成了後來的丹麥區。
當時僅有威塞克斯王國能與其抗衡,維持獨立。後來維京人內部鬥爭,丹麥區的統治者被推翻,威塞克斯國王最終在954年統一英格蘭,象徵七國時代的結束。
而在北歐,藍牙王哈拉爾德在958年統一丹麥部落,建立丹麥王國,並推動基督教傳播;他的後代對英格蘭發動征戰,奪回大部分地區,英格蘭國王則遭流放。

1014-35年,克努特大帝的統治範圍(Velhagen & Klasing,1911年)

十三世紀晚期英格蘭國王家譜中的克努特(13世紀)
1016年,在克努特大帝統治下,他建立了一個橫跨北海,勢力涵蓋丹麥、挪威、瑞典南部和英格蘭的北海帝國。但在他去世後,帝國迅速瓦解;英格蘭最終回歸威塞克斯王朝的統治,而丹麥與挪威則各自分裂成獨立的王國。
5.諾曼征服

845年,維京艦隊從塞納河入侵巴黎(19世紀)

羅洛的墳墓位於盧昂主教座堂內(Raimond Spekking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維京人在9世紀接連襲擊法蘭西各大城,造成法蘭西嚴重損失。到了10世紀,他們甚至定居於塞納河口。最終,法蘭西國王孩童查理決定以土地換取和平(封建制度,熟悉的操作阿),他與其中一支維京人的首領羅洛達成協議,將塞納河河口的盧昂地區分封給他,建立了諾曼底公國,並冊封他為諾曼底公爵。羅洛以此保衛法蘭西沿海邊境,並皈依基督教宣示效忠。

諾曼底的大約位置和範圍(公有領域)

諾曼底旗幟(公有領域)
這段時期,英格蘭貴族開始與諾曼底貴族通婚,這多半是出於政治考量。當時英格蘭剛脫離北海帝國的控制,諾曼底的軍事支持可能有助於抵禦維京人再次崛起,聯姻則可模糊化民族之間的關係(筆者推測)。而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就兼具諾曼底與英格蘭血統,這使他與諾曼底的威廉公爵有一定的聯繫,也為後來的王位鬥爭埋下伏筆。

懺悔者愛德華(中世紀)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去世,由於膝下無子,王位出現繼承爭議。當時,英格蘭的哈羅德二世被視為主要繼承人,但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則宣稱自己擁有合法繼承權。威廉聲稱在幾年前,愛德華曾承諾將王位傳給他,不過是真是假無從考證。無論如何,愛德華離世前,最終是決定要讓哈囉德二世繼位,威廉為此憤憤不平,於是同年率兵登陸英格蘭。

13世紀英格蘭王室的官方文書中的征服者威廉形象插畫(13世紀)

貝葉掛毯描繪哈羅德戰死的場景(11世紀)
在威廉出發之前,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已經入侵英格蘭並試圖爭奪王位。英格蘭雖在北方險勝,但軍力消耗殆盡。隨後,威廉從南方登陸,與英格蘭軍隊在黑斯廷斯展開決戰。最終,威廉成功佔領倫敦,接受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被封為「征服者威廉」。此時英法之間的政治關係也愈發複雜,因為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的同時,仍保有法蘭西封地,間接促成英法在領土和政治上的衝突。
6.西西里王國

1084年羅貝爾的普利亞和卡拉布里亞公國,西西里島北部是其弟羅傑建立的西西里伯國(深青色)、南部是快被消滅的西西里酋長國(淡青色);巴爾幹西北邊都拉斯(1081)和科孚島(1084)也成為羅伯特的領土(Esiymbro;維基百科;CC BY-SA 4.0)
11世紀,曾有一批諾曼人南下義大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當時義大利局勢混亂:北部名義上受神聖羅馬帝國管轄,南部受拜占庭和倫巴底諸侯控制,西西里島及北非沿岸則是穆斯林的地盤。地方統治者經常因土地紛爭尋求傭兵協戰,並以土地或財富作為報酬。諾曼底因土地有限,吸引了不少騎士前來發展。
來自歐特維爾家族的坦克雷德是諾曼底的小貴族,他總共有12個兒子(我就問土地到底要怎麼繼承^^),大多兒子後來都到義大利發展。起初他們擔任倫巴底、拜占庭傭兵,但隨著勢力擴張,最終掌控了義大利南部地區,並以阿普利亞為據點。

1154年西西里王國版圖(Vikarna ;維基百科;CC BY-SA 4.0)

穆斯林向羅傑交出西西里巴勒莫(Giuseppe Patania,1830年)

教皇尼古拉二世承認羅貝爾·吉斯卡為公爵(14世紀)
坦克雷德的兒子「狡猾者羅貝爾」是當時諾曼勢力的領導者,無論是拜占庭或倫巴底都拿他沒轍;面對新勢力崛起,教皇尼各老二世當然也有盤算,他選擇和羅貝爾同盟,並承認其爵位身分。後來,羅貝爾與弟弟羅傑南下攻打穆斯林,控制的西西里島,羅傑兒子則於1130年加冕為西西里國王。
小提醒:這個尼格老二世就是早期教會改革派推動者。

巴勒莫主教座堂,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鑲嵌畫細節,耶穌為他戴上王冠(User:Matthias Süßen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西西里因位處地中海中心,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貿易樞紐,加上受拜占庭與穆斯林統治,造就了島上多元的文化風情。因此,西西里國王採取兼容並蓄的政策,使這裡成為各民族、信仰的大熔爐。在這裡,你可以看到穆斯林、猶太人、天主教徒以及東正教徒共處交流,成為中世紀少見的風景。
另外還有件趣事能分享,那就是諾曼人也曾在神羅的敘任權之爭中參一咖。當時教宗額我略七世受到亨利四世威脅,被迫逃到聖天使堡,隨後向南義的諾曼人求援。諾曼人很快趕到羅馬並成功帶走教宗,但也順便搜刮了羅馬城(果然是維京人啊),導致教宗名聲大敗。
▶︎延伸閱讀:敘任權鬥爭始末
結語
以上就是我對維京人的不專業小分享(尤其是西西里的部分)。不過大家或許也會好奇:維京時代究竟是如何走向終結的?為什麼這群北歐海盜後來就淡出了歷史舞台?
筆者認為,維京人最初之所以出海,多半是因為資源問題,迫使他們需要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到了11世紀,多數維京人已經在外地落腳,例如在北法建立了諾曼底,或在英格蘭長期定居;部分人則仍留在斯堪地那維亞,但隨著當地社會逐漸穩定,他們已不再需要大規模遠航掠奪。
其次,維京人(或更廣義的斯堪地那維亞人)也漸漸受到歐洲主流文化影響。基督教的傳入、封建制度的建立,使他們一步步融入拉丁社會。換句話說,維京人並非「消失」,而是以另一種身分延續在歐洲的歷史之中。
至於他們的故事又何去何從?維京人的船隻雖已靠岸,但他們的後裔,將繼續在英格蘭與法蘭西的歷史中掀起波濤。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