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 轉眼間,Project SEA Voice 已經走過三個月。
今天想和你一起停下腳步,做一個小小的回顧。
過去三個月的文章,大致圍繞著幾個方向:
- 初衷:想把跨文化的經驗與思考留下,分享自己的看見。
- 偏見與土地:寫給台灣讀者的反思,從「最美的風景」到「偏見的存在」,邀請大家拆掉心裡的牆。
- 身份認同與語言:寫給東南亞青年的陪伴,談生活已經夠累了、為什麼還要探索身分?談語言切換,其實是一種優勢。
- 《看見彼此》訪談系列:記錄東南亞朋友的真實故事,讓聲音被聽見、被理解。
這些內容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在書寫的過程中看見更多的自己。
一、文字梳理的療癒 ✍️
老實說,過去我常覺得自己的跨文化身份是一個壓力。
在思考自己的身份時,腦中總是閃過好多答案:馬來西亞華人、畢業僑生、跨文化的游牧者,好像必須要選一個最正確的身份,才能被外界理解。
但這三個月的書寫,讓我慢慢鬆了一口氣。
我發現:
- 「身份認同」不一定需要被外界認可,只要是自己舒服的狀態就夠了!
- 「跨文化表達」並不是負擔,而是我的獨特視角。
當我把這些困惑寫下來,不只是釐清了自己,也意外發現這份游移與複雜,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三個月,透過文字釐清自己,也發現身分的多樣性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圖/ Pexels)
二、訪談帶來的力量 🧉
在《看見彼此》的訪談中,我聽見很多東南亞朋友的故事。
他們談自己對身分認同的想法,也談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感情。這些真誠的分享,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過程中,有好幾位受訪者在訪談後特別跟我說:「這個計畫真的很有意義,對我們這些來自東南亞的青年來說真的很重要!」
收到這些反饋的當下,心裡實在很感動。因為我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不只是我在記錄他們的故事,而是我們一起建立了一個被理解的空間。也許我們的成長歷程不同,但我們都渴望一個不必偽裝、能安心分享的場域。
這些訪談讓我更堅定:Project SEA Voice 並不只是我的計畫,而是屬於大家的。 它存在的意義,是讓更多聲音交會,讓彼此心中的牆可以瓦解一些。
目前的訪談非常需要台灣青年的參與,若你對東南亞議題/身分認同議題感興趣,誠摯邀請你參與訪談,和我分享你的見解,我會很願意聆聽的!
(點擊填寫 👉Project SEA Voice 問卷調查)
三、身分認同 ≠ 正確單一答案 🧭
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穫是,儘管我已經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探索、梳理自己的身分認同,但至今為止我還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我意識到:身份認同是流動,是會隨著經歷不斷調整的。
重要的不是“我到底是哪裡人”,而是我如何用身份連結彼此。
這個頓悟,也讓我開始對未來的探索充滿期待。

身份認同是流動,是會隨著經歷不斷調整的。(圖/ Pexels)
這三個月來,我給自己設定了固定節奏:每週日發文。
這樣的堅持讓我保持穩定,但有時會發現自己有時候會急著交出文字,而沒有足夠時間去沉澱。
所以,接下來我想做一些調整。
接下來的文章,會改成「每雙週日」上線,放慢腳步讓自己有更多空間去思考與打磨內容,累積更多有厚度的文章。
四、最後的最後
最後,想謝謝一路以來閱讀的你們。
未來,我會繼續走在這條探索與書寫的路上,也期待能和更多人產生對話。
💬 想邀請你分享:
這三個月以來,有沒有哪一篇文章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曾經讓你聯想到自己的一段經驗?
👉 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