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彼此》是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一系列訪談計畫,在這裡我會以化名呈現在台東南亞人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對東南亞的真實經驗。
每一篇都是一段關於身份、文化與相遇的故事,記錄我們如何看見對方,也看見自己。
邀請你放慢腳步,聽一聽這些不同的成長背景、語言與生活經驗故事。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
目前升大四,正經歷跨文化教育差異的 Elva
Elva(化名) 來自馬來西亞,從小到大的求學歲月幾乎都在家鄉度過。
三年前,她來到台灣就讀大學,現在準備升大四。她帶著完整的馬來西亞教育背景,來到台灣的大學課堂,面對不同體系、不同期待,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初遇的質疑和刻板印象
剛到台灣時,Elva 沒料到語言會成為被檢視的第一道門檻。
在學校的工讀面試:兩人用中文聊了近半小時,對方卻突然問:「妳聽得懂中文嗎?」
那一刻她愣住心想:「我們剛剛全程都在說中文啊。」
課堂上也有類似情況。
她在馬來西亞中學時期已學過會計、經濟、商業,對商管相關課程有基本概念。大一修管理學概論時,她能快速理解教授的講解,卻引來部分台灣同學的疑惑:「妳憑什麼比我們懂?妳不是馬來西亞人嗎?」
Elva 也分享曾有教授在課中:「東南亞多是做勞工的地方,所以能來台灣留學一定是很優秀的那群人。」這句話看似稱讚,卻藏著對東南亞的既定印象。
經歷這些的 Elva 漸漸覺得有些無奈。
教育背景帶來的優勢
雖然曾被質疑,Elva 也清楚自己並非「幸運碰巧」。馬來西亞的中學課程結構本就與台灣不同,尤其文商科類別,從高一開始就有會計、經濟、商業等科目,讓學生提早累積商管知識。
「所以到台灣大學時,我對商管課程比較不陌生,甚至可以先掌握重點。」她說。
教育體系的差異意味著彼此在不同領域有強項與弱項,不是誰比誰優越。
這樣的體悟,讓她逐漸建立自信,不再因少數人的懷疑而動搖。
幸運的是,Elva 也遇到許多理解與包容。系上大多教授知道僑生的背景,不會逼她寫繁體字,反而也會提醒其他同學:「她來自馬來西亞,使用簡體字很正常。」
工讀時,她幫教授發現並修正了一筆高達七千元的帳目錯誤,教授也特別向她致謝,肯定她的細心與專業。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有被看見,也證明能力不是國籍決定的。」Elva 這樣說。
這些細微的支持,成為她繼續前行的重要力量。
文化切換與自我調整
在異地生活,口音也成為她隨時要意識到的標記。Elva 自認自己不是特別擅長口音切換,但會盡量讓自己壓低馬來西亞腔,避免引起額外好奇或被當成外國人消費。
有時候,她在與台灣同學交流時,對方因不習慣她的語調而聽不清楚,需要她一遍遍放慢、重複,這讓她覺得有點疲憊。
但只要回到馬來西亞,就可以頓時解放。
「可以大聲講馬來西亞腔,完全不用顧慮別人聽不聽得懂。」 她笑說。
對外界的回應與期待
Elva 認為,多數老師或同學的刻板印象並非惡意,而是缺乏理解。有位心理系教授常對馬來西亞學生說:「我對你們期望很高」。當達不到時又會強調「你們馬來西亞人怎麼沒做到?」Elva 希望問題能就事論事,而不是直接與國籍掛鉤。
「我們都只是人類啊~」Elva 這樣說。
她期待台灣社會能多一點國際觀,少一點大驚小怪。當我們理解不同教育系統的養成差異,很多疑惑自然就消失了。
在差異中站穩自己
Elva 的故事提醒我們,教育差異不是缺陷,而是一種養分。她在台灣的三年裡,看見偏見與質疑,也看見善意與理解。跨文化生活的日子,讓她逐漸把國籍標籤放在一旁,專注於自己的學習與成長。
她說:「不需要讓別人的標準定義我。」於是,她在調整與比較中長出韌性,也學會欣賞馬來西亞與台灣教育的不同。
你呢?是否也曾因教育背景的不同,而重新看見自己的優勢?

🌷若對今天的文章有任何感受,歡迎在底下留言和我分享!
👉 也可以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看見更多在台東南亞人的真實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