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吉拉科技日報 🐳 | 2025年10月07日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raw-image

📰 今日科技要聞

1️⃣ 薪資翻倍的祕密,AI 時代下為何「持續學習」是唯一生存法則?

關鍵字: #AI變革 #職場轉型 #技能升級 #薪資成長 #就業衝擊

深度摘要:

劍橋大學組織社會學與領導學教授湯瑪斯·魯萊特指出,儘管許多企業尚未完全掌握AI潛力,員工必須積極適應這一變革。AI的廣泛應用可能加劇勞動市場的薪資和職業機會不平等,擁有能夠輔助或增強AI工作技能的專業人士將在新經濟中受益,而從事行政、基層文職及手工勞動的員工面臨較大挑戰。

高盛經濟學家評估,生成式AI在美國短期內可能取代6至7%的現有工作崗位。美國史丹佛大學近期研究證實,自2022年以來,AI對22至25歲年輕工作者的影響尤為顯著,尤其在客戶服務、會計及軟體開發領域,其就業率下降達13%。

根據2025年全球AI職缺動態報告,受AI影響最大的產業員工人均營收成長27%,薪資成長幅度是其他產業兩倍以上,凸顯技能升級與薪資提升密切相關。隨著全球AI市場規模於2025年達數千億美元,且生成式AI子市場年複合成長率超過40%,企業在AI基礎設施上的投資急速攀升。


2️⃣ AI 只是開胃菜,矽光子技術瞄準三大未來戰場:光通訊、生醫、自駕車

關鍵字: #矽光子 #光通訊 #生醫感測 #自動駕駛 #半導體製程

深度摘要:

矽光子技術利用成熟的矽晶圓與半導體製程,將電子元件與光學元件整合,可有效擴大晶片運算時的傳輸速度。美國受益於投入早、應用多,因此具備全球領先地位,2014年就成立積體光子學製造研究所。

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林蒧均觀察,受到AI產業發展影響,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與矽光子有關的研究計畫數量在2021年之後呈現明顯成長,近年資金投入重點集中在「量子光子」和「資料中心光互連」等主題。矽光子應用不會只有AI和HPC,網路通訊、生醫感測、自動駕駛都是未來焦點。

林蒧均認為,有機會先落地且較具利基的會是網路通訊。台灣有不少網路設備廠,如果矽光子技術帶動網路通訊進一步發展,衍生出相關設備需求,未來台灣業者在這類技術上或許可先切入。


3️⃣ 與 OpenAI 結盟市場認可 GPU 生態系,AMD 占比將提升至雙十位數以上

關鍵字: #AMD #OpenAI #GPU市場 #AI基礎設施 #戰略結盟

深度摘要:

AMD與OpenAI建立為期多年、涵蓋多世代產品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規劃在未來幾年內部署總計6GW的AMD GPU計算基礎設施。此項合作的規模達OpenAI近期與輝達簽訂的10GW AI基礎設施協議的60%,被視為OpenAI對AMD旗下GPU硬體和軟體發展的重大認可。

小摩研究報告指出,這項6GW的AMD GPU部署計畫預計將在2027年至2030年期間,為AMD帶來每年約350億至380億美元的年化營收。相對於華爾街對AMD 2027財年的共識預期,此協議帶來的OpenAI營收估計每年將額外增加300億至350億美元。

協議的關鍵組成部分是AMD向OpenAI發行認股權證,最多可認購1.6億股AMD股票。如果OpenAI在2030年完全行使這些權證,它將成為AMD的單一最大股東,持有約10%的在外流通股。最終批次股份的定價設定為每股600美元,大約是AMD當時股價的三倍。


4️⃣ OpenAI 與 AMD 世紀結盟是無限循環 AI 美好?還是極致金錢遊戲大泡泡?

關鍵字: #OpenAI #AMD結盟 #認股權證 #金融操作 #AI產業格局

深度摘要:

超微半導體與OpenAI宣布達成數十億美元等級的深度晶片協議,AMD股價應聲暴漲超過30%,市值在單日內暴增近800億美元。OpenAI承諾未來將大規模部署高達6GW的MI450晶片,這是一個足以撼動業界的龐大規模,相當於胡佛水壩年發電量的三倍。

協議中最令人驚訝的部分在於「認股權證」條款。AMD將向OpenAI發行認股權證,允許後者在達成特定里程碑後,以幾乎為零的成本(每股僅0.01美元)獲得最多1.6億股AMD股票。這一步棋使OpenAI不再僅僅是客戶,而是搖身一變成為AMD的戰略股東。

前外資知名分析師陸行之指出,AMD是透過稀釋自身股權的方式,變相為OpenAI提供了購買自家產品的資金。OpenAI可以利用這些認股權證或未來到手的股票向私人信貸基金或銀行進行抵押融資換取現金,隨後再拿著這些錢回頭向AMD支付採購晶片的費用。


5️⃣ 「讓我們快樂」!Jony Ive 攜手 OpenAI 打造無螢幕 AI 伴侶裝置,要改變人機關係

關鍵字: #JonyIve #OpenAI #AI伴侶 #無螢幕裝置 #人機互動

深度摘要:

蘋果前設計師艾夫與OpenAI首席執行長山姆·奧特曼共同探討了他們正在開發的無螢幕、掌上型AI伴侶。艾夫表示,他希望這些裝置能夠「讓我們快樂」,並改變人們與科技的關係。他指出,當前人們與科技的關係並不簡單,希望這些新裝置能帶來更多的社會福祉。

根據早前的報導,OpenAI計劃製造一種全新的硬體類別,這些裝置不會像傳統的手機或筆記型電腦。奧特曼暗示,這些裝置將能夠感知使用者的周圍環境和日常經歷,並依賴音訊與視覺感測來回應用戶需求。目前OpenAI尚未公開這些裝置的推出時間,但據報導可能會導致發表延遲。


6️⃣ 錢從哪來?OpenAI 今年簽約規模已觸 1 兆美元

關鍵字: #OpenAI #算力擴張 #1兆美元 #AI基礎設施 #營收能力

深度摘要:

OpenAI與超微週一宣布結盟對市場投下震撼彈。統計發現,今年以來OpenAI簽訂的合約規模已多達1兆美元。OpenAI跟AMD簽約前,已陸續跟輝達、甲骨文、CoreWeave簽訂了類似協議。這些可讓OpenAI在未來10年取得超過20吉瓦的運算容量,大約等同20座核子反應爐的發電量。

OpenAI高層推估,以當前價格計算,每1GW的AI運算容量成本約為500億美元。換言之,20GW運算容量的總成本高達1兆美元。DA Davidson分析師警告,OpenAI根本沒能力許下這些承諾,事實上該公司今年恐虧損約1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AMD、OpenAI簽訂的合約還包括認股權證,可在達成特定目標後允許OpenAI以每股1美分的代價購買AMD最多10%股權。換言之,若AMD股價持續走強,OpenAI可出售其持股換得採購AMD晶片的資金。


7️⃣ AI 支出激增 高盛:2025~27 年 1.4 兆美元翻近三倍

關鍵字: #雲端支出 #AI基礎建設 #資本支出 #科技巨擘 #高盛預測

深度摘要:

高盛預測,2025~2027年,美國超大規模雲端服務商的資本支出上看1.4兆美元,較2022~2024年翻了接近三倍。根據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統計,AWS、微軟、Alphabet、Meta、甲骨文這五家超大規模雲端服務商的總資本支出將接近1.4兆美元。

人工智慧基礎建設與雲端運算容量需求高漲,帶動資本支出攀高。其中微軟的支出最高,高盛預估其2025~2027年資本支出將分別達1,080億美元、1,200億美元、1,480億美元,高於2024年的760億美元。AWS 2025~2027年資本支出將分別達870億美元、1,100億美元、1,240億美元。


8️⃣ Sora 2 爆紅掀版權風暴,奧特曼承諾推收益分成但細節未公布

關鍵字: #Sora2 #版權爭議 #影像生成 #收益分享 #好萊塢反彈

深度摘要:

OpenAI於10月1日推出的Sora 2影像生成器迅速成為蘋果App Store中最受歡迎的免費應用程式。然而這個新技術引發好萊塢製片廠和許多版權持有者的不滿,因為他們的角色和故事情節在用戶生成的內容中出現卻未經明確許可。奧特曼表示版權持有者將獲得更大的控制權甚至可能會獲得報酬。

Sora的新「客串」功能允許用戶授權他人使用他們的面孔和聲音。奧特曼表示許多版權持有者對這種新型「互動粉絲小說」感到興奮,認為這種新型的參與方式將為他們帶來價值,但他們希望能夠指定角色的使用方式。

據報導迪士尼已選擇不在Sora 2中出現,而代表多位影視、音樂和體育明星的經紀公司WME也已將其所有客戶選擇退出Sora 2。奧特曼提出了對於允許其內容被Sora使用的版權持有者進行收益分享的想法,但具體細節仍然很少。


9️⃣ 特斯拉神祕預告 10/7 發表會,Model Y 入門版與新 Roadster 成焦點

關鍵字: #特斯拉 #ModelY #Roadster #電動車 #SpaceX技術

深度摘要:

特斯拉近日在社群媒體平台X發表兩段神祕預告影片,宣布將於10月7日舉辦新品發表活動。首段影片展示一個高速旋轉的特斯拉金屬渦輪部件,隨即定格日期「10/7」,另一段影片則呈現兩個特斯拉車燈亮起。

市場普遍猜測特斯拉將推出兩款重點新車:一為簡化費用並降低約20%成本的入門版Model Y,將於今年第四季開始銷售,目標2026年在美國年產規模達25萬輛;另一為整合SpaceX航太技術、自適應空氣動力學渦輪系統的全新Roadster超跑。伊隆·馬斯克2024年曾透露Roadster會融入SpaceX火箭科技。


🔟 台積電衝 1,435 元新天價,市值突破 37 兆元

關鍵字: #台積電 #股價新高 #AMD合作 #晶圓代工 #市值突破

深度摘要: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首度突破300美元關卡,收在302.4美元,上漲10.21美元,漲幅達3.49%。超微與OpenAI達成人工智慧晶片長期供應協議,每年有望帶進數百億美元收入,超微股價勁揚39.04美元突破200美元關卡。

台積電為超微晶片主要代工廠,市場看好台積電營運可望受惠,激勵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上揚。台積電今天股價同步走高,早盤達1435元,上漲35元,市值突破新台幣37兆元關卡達37.21兆元,貢獻大盤達281點。


1️⃣1️⃣ Google 機器人大腦升級!雙模型分工「先思考再行動」,告別死背指令時代

關鍵字: #GoogleDeepMind #機器人AI #Gemini #跨本體學習 #實體智慧

深度摘要:

Google AI中樞DeepMind 9月25日發布更新,機器人團隊Gemini Robotics更新兩款模型並推出Agent框架。扮演高階大腦的Gemini Robotics-ER 1.5負責規劃與推理,而做為執行中樞的Gemini Robotics 1.5則將計畫轉化為精確的馬達動作。

新模型實現先思考、再行動,先以自然語言生成內部思考過程,在規劃並依照邏輯做出決策以後接著才會執行。另一項重要進展是「跨本體學習」,模型透過某台機器人習得的技能可以直接轉移到外型、結構不同的另一台機器人上執行,不用再針對新硬體重新訓練。

Google DeepMind研究副總裁紀懷新解釋,以往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主要局限於工廠產線等高度結構化的環境。要從封閉場域進入開放環境就會遇上諸多問題,對人類來說很簡單的任務例如拿起一個玻璃杯但不會捏碎,對機器人而言就是極其複雜的工程問題。


1️⃣2️⃣ 小團隊大錢潮:OnlyFans 與 Steam 為何員工平均收入遠超過輝達

關鍵字: #OnlyFans #Steam #平台經濟 #員工均營收 #商業模式

深度摘要:

OnlyFans是訂閱制平台,創作者可用月費、單次打賞、按次付費觀看等方式將用戶內容直接變現。平台抽成模式簡單明瞭:公司抽取所有交易金額20%,80%付給創作者。OnlyFans員工均營收高達3,760萬美元,這數字在全行業都堪稱翹楚,遠高於員工均營收240萬美元的蘋果或300萬美元左右的輝達。

Steam誕生源於2000年代初期更新遊戲非常混亂且麻煩的問題。Valve 2003年推出Steam,2005年將Steam從實用工具轉型成數位遊戲商店。Steam憑著PC數位發行市場高達75%占有率建立一條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OnlyFans與Valve都精通平台經濟學的劇本:駕馭用戶生成的價值並建立起強大且難以撼動的生態系統。然而在這樣的成功案例中,非凡的效率都伴隨著一個巨大的與之相應的陰影。


1️⃣3️⃣ 當人生風暴來襲,你的極簡生活夠有「韌性」嗎?專家揭示三大致命陷阱

關鍵字: #極簡主義 #財務韌性 #生活平衡 #緊急預備金 #心理健康

深度摘要:

54歲的C小姐住在約3坪大公寓,沒有電視、沙發、地毯和時鐘,每季輪著穿黑、灰、白三套衣服,徹底實踐無現金生活。她辭去正職工作靠打工兼差賺錢,每週工作五天每次七小時,月入約18萬日圓。朋友則是一個都沒有。

第一個打擊來自母親。70多歲的獨居母親某天突然臉部和手腳麻痺緊急送醫診斷為腦中風。更糟的是她自己也病倒了,某天早上劇烈腹痛送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需立刻動手術。出院那天只有她一個人,回到家裡沒有任何庫存食物,房間空無一物。

財務規劃師建議存款至少要分為三大類:緊急預備金、預期支出準備金、日常儲蓄。心理健康專家指出極端的極簡主義可能導致強迫性行為和焦慮。健康的人應該能容忍一點混亂或雜物,極簡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夠極簡」。


1️⃣4️⃣ 空有硬體實力?台灣機器人產業卡關,找不到「殺手級應用」

關鍵字: #人型機器人 #台灣產業 #靈巧手 #殺手級應用 #技術缺口

深度摘要: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志言指出,若只看人型機器人,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約15.8億美元,到2034年成長至67.2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為15.57%。台灣陸續發表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多聚焦機器手的靈活程度,也就是「靈巧手」及「大腦介面」兩方面。

台灣「靈巧手」重視雙手操作、輔助作業;歐美「靈巧手」強調高自由度並導入AI控制和視覺融合。戴志言比喻台灣是讓機器手動起來可拿雞蛋,可是歐美是要機器手挑戰剝水煮蛋蛋殼還不能把蛋捏破。

戴志言說從應用場域看台灣有機會,但就技術端而言「從晶片製造到軟體整合目前都沒有,主因在市場太小所以沒有太多晶片設計商願意開發。」台灣發展人型機器人會面臨「缺心、缺腦、缺個人」,「缺心」是指缺乏人型機器人專用晶片,「缺腦」是沒有自己的AI演算法,「缺個人」則是很少廠商願意提供完整系統服務。


1️⃣5️⃣ 網站流量腰斬 90%?解析 AI 搜尋衝擊下的新遊戲規則

關鍵字: #AI搜尋 #零點擊 #GoogleAIMode #SEO變革 #內容策略

深度摘要:

2025年Google I/O開發者大會,Google推出AI Mode,等於Google搜尋內建聊天機器人。未來你只要對Google說規劃行程,它就會從路線、交通方式、住宿到景點等給予完整建議,不需點進任何網站所有資訊一次到手。

Google為何要自己更動搜尋引擎設計?2022年底ChatGPT問世後Perplexity、Felo等新興搜尋工具打破這套規則,直接回答問題甚至撰寫專業摘要掠奪使用者的注意力。Google這才發現與其讓使用者流向別人家,不如自己做比誰都好的AI。

《彭博》指出AI Overview上線後多數小型網站的搜尋流量瞬間腰斬,有人失去90%讀者也有創作者因廣告收入暴跌而不得不結束更新網站。有十多年SEO行銷顧問經驗的Harris先生觀察,健康與保健類網站受創尤其嚴重,能快速整理、標準化、模組化的內容愈容易被AI取代。


🔮 未來科技趨勢分析

基於今日科技新聞,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重要的未來趨勢:

🤖 AI驅動的產業大洗牌時代來臨

AI正在重塑整個職場生態系統。數據顯示,受AI影響最大的產業員工薪資成長是其他產業的兩倍以上,但同時也有6-7%的工作崗位面臨被取代風險。「持續學習」已不再是選項,而是生存必需品。年輕工作者(22-25歲)受到的衝擊最為顯著,就業率在某些領域下降達13%。

💰 科技巨頭的「金融煉金術」與資本遊戲

OpenAI與AMD、輝達等公司的合作模式開創了新的商業範式 - 透過

認股權證、股權交換等金融工具,將客戶與供應商的利益深度綁定。這種「無限循環投資模式」正在AI產業形成,但也引發市場對於泡沫化的擔憂。OpenAI今年簽約規模已達1兆美元,但公司本身仍處於虧損狀態,這種「先投資再盈利」的模式將持續考驗市場信心。

🔌 基礎設施投資進入超級週期

2025-2027年間,美國五大雲端服務商的資本支出將達1.4兆美元,較前三年翻近三倍。AI運算需求驚人 - OpenAI一家公司就規劃部署20GW運算容量,相當於20座核子反應爐的發電量。這波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將帶動整個供應鏈,從晶片製造(台積電)到能源供應都將受惠。

🌐 矽光子技術:下一個技術革命的基石

隨著AI和高效能運算需求激增,傳統電子傳輸已接近物理極限。矽光子技術利用光的高效傳輸特性,將成為未來AI運算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AI和HPC,網路通訊、生醫感測、自動駕駛都是矽光子技術的應用戰場,預計網路通訊領域將率先落地商用。

🤝 人機互動範式轉移:從螢幕到無螢幕

Jony Ive與OpenAI合作開發的無螢幕AI伴侶裝置,預示著人機互動的新紀元。這些裝置將依賴音訊與視覺感測,能夠感知周圍環境並主動回應,目標不只是提高生產力,更是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讓科技「讓我們快樂」。

🦾 機器人智慧化:從「死背指令」到「先思考再行動」

Google Gemini Robotics的雙模型架構突破,讓機器人真正具備推理能力。「跨本體學習」技術更讓機器人的技能可以跨平台轉移,大幅降低部署成本。專家預測未來2-5年內,機器人領域將迎來如同大型語言模型般的技術大爆發,通用型機器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 搜尋革命:從「點擊」到「零點擊」

Google AI Mode的推出標誌著搜尋引擎進入「零點擊」時代。AI將直接提供答案而非連結清單,這對內容創作者和網站經營者帶來巨大衝擊。能夠提供深度判斷、個人化建議和複雜決策支援的內容將更有價值,而簡單的資訊型內容將被AI取代。

🎯 平台經濟的極致效率與倫理困境

OnlyFans和Steam等平台以極少員工創造驚人營收,員工均營收遠超科技巨頭。但這種「超高效率」模式也暴露出內容審核、社會責任等倫理問題。未來平台企業將面臨「效率」與「責任」的平衡挑戰,如何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將成為關鍵議題。

📱 台灣科技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台積電受惠於AI晶片需求創下股價新高,但台灣在人型機器人、AI演算法等領域仍面臨「缺心、缺腦、缺個人」的困境。矽光子技術在網路通訊領域的應用,可能是台灣網路設備廠商的新機會。台灣需要在既有硬體優勢基礎上,加強軟體、系統整合和應用開發能力。

⚖️ 版權與AI的持續拉鋸

Sora 2的版權爭議凸顯AI生成內容與智慧財產權的衝突。OpenAI提出的「收益分享」承諾細節模糊,類似YouTube早期「先上線再處理問題」的策略。未來AI公司與內容創作者之間將需要建立更明確的授權機制和分潤模式,否則法律訴訟將持續不斷。

🧘 科技與生活平衡的新思考

極簡主義案例提醒我們,過度依賴單一生活方式可能帶來脆弱性。在AI和自動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在「效率最大化」與「生活韌性」之間找到平衡。財務緩衝、社交連結和心理健康,將是未來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


總結: 2025年的科技發展正處於多個範式轉移的交會點 - AI正在重構工作與產業、新的運算技術正在萌芽、人機互動方式正在革新、商業模式正在創新。這些變革帶來巨大機遇,但也伴隨著泡沫風險、倫理挑戰和社會適應的陣痛。唯一確定的是:適應變化的能力,將是決定個人和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 編者的話: 今日新聞呈現出科技產業的多面性 - 既有令人興奮的技術突破,也有值得警惕的風險信號。無論是AI帶來的職場變革、還是金融操作背後的泡沫疑慮,都提醒我們需要以更審慎和全面的視角看待科技發展。持續學習、保持韌性、平衡效率與責任,將是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動時代的生存之道。


🐳 寶寶吉拉科技日報 - 每日為您精選最重要的科技趨勢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aozilla, Let's go!
73會員
538內容數
我不急著定義自己是誰,也不急著證明什麼。 但我知道,只要內心不設限,生活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新的開始。 世界不一定溫柔,但我願意以溫柔回應它。 像水一樣,柔軟卻有力量; 像雲一樣,自由卻不迷失方向。 這是我的路,也可能是某些人的共鳴。
Baozilla, Let's go! 的其他內容
2025/09/25
會議一個接一個好充實?微軟研究:精神會處於解離狀態 關鍵字: 連續會議、腦電圖研究、β波活動、壓力累積、冥想休息、α波不對稱、精神解離、工作自主權 內容摘要: 微軟研究團隊透過腦電圖設備監測14名受試者在連續視訊會議中的腦電波活動,發現沒有休息的組在每次會議結束後,大腦中的β波活動都會增加,代
Thumbnail
2025/09/25
會議一個接一個好充實?微軟研究:精神會處於解離狀態 關鍵字: 連續會議、腦電圖研究、β波活動、壓力累積、冥想休息、α波不對稱、精神解離、工作自主權 內容摘要: 微軟研究團隊透過腦電圖設備監測14名受試者在連續視訊會議中的腦電波活動,發現沒有休息的組在每次會議結束後,大腦中的β波活動都會增加,代
Thumbnail
2025/09/24
📈 「科技女股神」重新押注中國科技股,阿里巴巴獲方舟投資時隔4年再建倉 有「科技女股神」之稱、方舟投資(Ark Invest)行政總裁伍德(Cathie Wood)時隔4年再度建倉買入阿里巴巴,據方舟投資交易報告顯示,旗下兩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週一(22日)共同購入阿里巴巴美國存託憑證股份
Thumbnail
2025/09/24
📈 「科技女股神」重新押注中國科技股,阿里巴巴獲方舟投資時隔4年再建倉 有「科技女股神」之稱、方舟投資(Ark Invest)行政總裁伍德(Cathie Wood)時隔4年再度建倉買入阿里巴巴,據方舟投資交易報告顯示,旗下兩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週一(22日)共同購入阿里巴巴美國存託憑證股份
Thumbnail
2025/09/23
📊 AI產業巨震:Nvidia計畫千億美元投資OpenAI,台灣微軟看好產業正向循環 全球AI產業再度掀起震撼彈,外電傳出晶片巨頭Nvidia計畫豪擲上千億美元投資OpenAI,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今日受訪時表示,這項投資不僅反映全球產業對AI的高度信心,更將推動AI應用與基礎
Thumbnail
2025/09/23
📊 AI產業巨震:Nvidia計畫千億美元投資OpenAI,台灣微軟看好產業正向循環 全球AI產業再度掀起震撼彈,外電傳出晶片巨頭Nvidia計畫豪擲上千億美元投資OpenAI,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台灣微軟總經理卞志祥今日受訪時表示,這項投資不僅反映全球產業對AI的高度信心,更將推動AI應用與基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各種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在AI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未來力》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焦慮而誕生的。
Thumbnail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各種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在AI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未來力》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焦慮而誕生的。
Thumbnail
「Embrace AI to unlock a new era of efficiency, unleashing creativity and marketing infinite potencial.」擁抱AI,開啟效率新時代,釋放創意與行銷無限潛力
Thumbnail
「Embrace AI to unlock a new era of efficiency, unleashing creativity and marketing infinite potencial.」擁抱AI,開啟效率新時代,釋放創意與行銷無限潛力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科技發達,AI智能也越來越發達。 蠢孩子,我每篇小說的圖片都是用AI製作的唷!!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