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我們都需要學會「推翻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有些人把堅持視為信念的象徵,但真正的勇氣,或許是承認——自己錯了。

Shai Tubali 在〈Great Thinkers Who Rejected Their Own Ideas〉(2025)中提到,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並非那些從不動搖的人,而是敢於「否定自己」的人。奧古斯丁、康德、維根斯坦、馬克思、魏爾……他們曾花多年建構一套思想,又親手將它推翻。這並非自我背叛,而是一種知識上的誠實。同樣的精神,也存在於設計思維之中。例如UX 設計師從不將第一個版本視為終點,而是一個假設——需要測試、學習、修正。這種「不把錯誤當恥辱」的態度,是創造更好產品的前提。

  • 奧古斯丁放棄了摩尼教,轉向基督信仰,後來又從「自由意志」的擁護者,修正為強調「神恩典」的神學家。
  • 康德在被休謨「從教條的沉睡中喚醒」後,徹底拆解了自己教授數十年的理性主義形上學。
  • 維根斯坦更是寫出《哲學研究》,直接推翻自己早期的代表作《邏輯哲學論》。
  • 馬克思從人本主義的理想主義者,轉變為科學唯物論者。
  • 西蒙娜‧薇依從馬克思主義革命者,轉向基督神秘主義者。

這些都不是失敗,而是 知識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 的展現。

信念不是固執。正如 Tubali 所寫:

真正的力量在於說出:「我學到了新的東西,它推翻了我過去的信仰,而我選擇真理勝過自尊。」


這正是我們在思想文化中所失去的東西。那麼,為什麼在思想與人生裡,我們卻如此害怕迭代?Tubali 指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哲學家之所以少有改變,是因為他們投資太多。名聲、身分、整個職業生涯都建立在「我是對的」之上。哲學家 Will Buckingham 曾說, 他們傾注巨大的心力構築的理論大廈,一旦倒塌, 就像看著一座精心堆疊的紙牌屋崩塌,痛苦難當。我們的文化獎勵「一致性」。搖擺不定會被懲罰。 確定性被視為力量。我們因此繼承了這種僵化。政治立場成了身份標籤, 職涯選擇成了自我敘事, 戀愛與人際模式變成「我就是這樣」。 改變彷彿是在背叛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設計中,這叫「沉沒成本謬誤」。你為線框花的時間再多, 只要使用者無法操作,那就該放棄。 漂亮的介面如果解決不了問題,也毫無意義。 唯一重要的是:「它真的有效嗎?」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信念。你投入的時間,不能讓一個錯的想法變成真理。 你花了幾年走的路,也不代表那就是對的方向。


我們早已知道的框架:

構想 → 原型 → 測試 → 學習 → 迭代


每個階段都對應一種思考方式:

  • 構想:創意思考,探索可能性與假設
  • 原型:提出可檢驗的具體主張
  • 測試:讓想法面對現實
  • 學習:誠實地檢視成敗
  • 迭代:承認修正不是退縮

這整套方法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兼具嚴謹與實用。你不能跳過思考直接做出方案, 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抽象層面。 你必須讓想法接受世界的檢驗。哲學與設計思維在這裡交會:哲學要求深度,設計則要求證據。 後者迫使你面對錯誤,這正是誠實的開始。



那麼,如何把這種方法運用在人生裡?

  • 職涯決策變成原型測試。不要為了堅持而堅持。 問自己:這份工作是否讓我有活力? 這個產業是否符合我的價值? 如果不是,就該迭代。 轉職不是失敗,而是一次「用戶測試」——而那個用戶就是你。
  • 關係需要持續修正。二十歲時適合的關係, 到了四十歲可能需要重新設計。 人會變、需求也會變。 拒絕改版的關係終將破裂, 敢於修正的關係才能深化。
  • 信念最需要被測試。你二十歲相信的事,三十歲時值得再問一次。 不是因為年輕的信念一定錯, 而是因為未經考驗的信念是脆弱的




維根斯坦推翻《邏輯哲學論》並沒有讓他變小,反而讓他變得更大。 哲學家 Lee Braver 曾說, 他兩部主要著作的差異之大, 就像「從現代哲學轉向後現代哲學」一樣。

在科技界,我們稱這為「pivot(轉向)」。Instagram 原是打卡應用、 Slack 原是失敗遊戲公司的內部通訊工具、 YouTube 則是影音交友平台起家。 這些都不是失敗,而是成功的迭代

你的人生,也值得這樣的彈性。不順的關係、讓你枯竭的工作、或與現實不符的信念—— 這些都不是錯誤的證明, 而是新資料出現的信號。這就是 思維的轉化力量:它允許你輕輕地拿捏信念,說出:「這是我目前最好的理解,我會測試,也願意修正。」


即使在現有限制中,我們仍能做出不同選擇:

  1. 保留假設,不是結論。
    把信念、職涯、關係都視為「暫定模型」, 用「以我目前的理解」取代「這就是事實」。
  2. 建立回饋機制。
    在設計中,我們透過用戶測試; 在人生中,我們需要誠實的朋友、心理師、 以及能反映現實的指標,而非自我幻想。
  3. 降低改變的成本。
    不要等到危機才反思。 為自己設定「定期回顧」: 每季一次的生活檢討、 每年的自我審核、 每月一次的關係對話。
  4. 將自我價值與「永遠正確」切割開。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從不改變, 而在於願意成長。
  5. 先小試再大改。
    想轉職?先從副業測試。 想改善關係?先嘗試新溝通方式。 想改變信仰?先測試不同觀點。



值得深思的問題:

  • 我們能否歡迎思維上的改變,甚至享受它?
  • 當我們把「確定」視為力量、把「修正」視為軟弱時,我們失去了什麼?
  • 我們如何在原則與彈性之間找到平衡——既追求真理,又謙卑地面對不確定?

哲學教我們深入思考;設計教我們誠實測試。 兩者結合,形成人生的態度: 既有理性深度,又能靈活適應—— 勇於建立、拆解、再重建。迭代的人生並不容易,但執著於已失效的信念更難。 一條通往停滯,另一條通往成長。


正如 Tubali 所總結的:

我們能否歡迎思維上的改變,甚至喜悅於此?若能如此,我們便實踐了哲學最古老的誓言:無畏地愛真理。





  • 如果你有什麼看法、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開域空間讀書會
48會員
107內容數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畢。 喜歡現代詩、推理、科普、有趣的人事物,人生光譜的代表色系:天青色。 連絡信箱:childbenefits@gmail.com
開域空間讀書會的其他內容
2025/10/08
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與 AI 聊天機器人有過「親密或浪漫關係」。
Thumbnail
2025/10/08
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與 AI 聊天機器人有過「親密或浪漫關係」。
Thumbnail
2025/10/03
櫻花季總是短暫。花瓣鋪滿小徑,如離別的預告。妮妮說:「花落了,就要珍惜。」她的話,成了青春最深的註腳。多年後重返此地,茶亭依舊,櫻花依舊,而我們早已走上不同的人生。告別並不總是聲嘶力竭,有時只是一場靜默的花落。太和山的櫻花教會我,記憶會隨時間流逝,卻也在心中開出永恆的花。
Thumbnail
2025/10/03
櫻花季總是短暫。花瓣鋪滿小徑,如離別的預告。妮妮說:「花落了,就要珍惜。」她的話,成了青春最深的註腳。多年後重返此地,茶亭依舊,櫻花依舊,而我們早已走上不同的人生。告別並不總是聲嘶力竭,有時只是一場靜默的花落。太和山的櫻花教會我,記憶會隨時間流逝,卻也在心中開出永恆的花。
Thumbnail
2025/10/03
黑貓與我的夢遊記。
Thumbnail
2025/10/03
黑貓與我的夢遊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堅持不放棄可能是一種固執和執念。但如果我們能靜心接受現狀,離開固有的想法和信念,生命將自然帶領我們走向新的可能性。接受是相信內在智慧和宇宙,使我們看見更多不同的可能。這是轉變信念、情緒和事件的重要一步。
Thumbnail
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堅持不放棄可能是一種固執和執念。但如果我們能靜心接受現狀,離開固有的想法和信念,生命將自然帶領我們走向新的可能性。接受是相信內在智慧和宇宙,使我們看見更多不同的可能。這是轉變信念、情緒和事件的重要一步。
Thumbnail
當生命的重心開始向外傾斜,人會逐漸失去自信,對一切產生猶疑,無法果斷抉擇。
Thumbnail
當生命的重心開始向外傾斜,人會逐漸失去自信,對一切產生猶疑,無法果斷抉擇。
Thumbnail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觀念,選擇不願意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制了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現象,例如官方洗腦、缺乏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等。建議人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不要被束縛在侷限的觀念中。
Thumbnail
很多人固守自己的觀念,選擇不願意改變。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制了自己,也會影響下一代。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現象,例如官方洗腦、缺乏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等。建議人們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不要被束縛在侷限的觀念中。
Thumbnail
努力是美德,正面挑戰困難的故事深深感人。然而很多人只相信他人的評價,並對自己抱持著不足的想法。努力和放棄同等重要,是時候瞭解何時該放下努力,尋找更有意義的事。過於執著只會束縛我們的生命,努力並非萬能,當我們經歷失敗和困難時,也應該給自己放下所有努力,重新轉向的機會。
Thumbnail
努力是美德,正面挑戰困難的故事深深感人。然而很多人只相信他人的評價,並對自己抱持著不足的想法。努力和放棄同等重要,是時候瞭解何時該放下努力,尋找更有意義的事。過於執著只會束縛我們的生命,努力並非萬能,當我們經歷失敗和困難時,也應該給自己放下所有努力,重新轉向的機會。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這本哈佛的老師們分享自身經驗並給的核心觀念,雖然分成好幾個篇章說明不同老師的分享,但大方向的綜觀下來,其實講的都是同樣的概念,是的,就是做自己。而他們所謂的「做自己」,如果不是放縱,那實際上到底怎麼個做法呢↓↓↓↓↓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這本哈佛的老師們分享自身經驗並給的核心觀念,雖然分成好幾個篇章說明不同老師的分享,但大方向的綜觀下來,其實講的都是同樣的概念,是的,就是做自己。而他們所謂的「做自己」,如果不是放縱,那實際上到底怎麼個做法呢↓↓↓↓↓
Thumbnail
創意跟思維大概也有關係。 以前很難去接受新穎的思維,連帶創意也無法更新。思維轉換之後,有許多以前認為不可能、無法實行的事,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這個還需要一點時間。要從原本的思維轉換成跳脫思維,可能一時之間轉換不來。 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謙虛。自己一直以來都抱持著這樣的信念走下去。
Thumbnail
創意跟思維大概也有關係。 以前很難去接受新穎的思維,連帶創意也無法更新。思維轉換之後,有許多以前認為不可能、無法實行的事,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這個還需要一點時間。要從原本的思維轉換成跳脫思維,可能一時之間轉換不來。 越是優秀的人,越是謙虛。自己一直以來都抱持著這樣的信念走下去。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改變你最固著、深刻的態度。 重新去探索、發現和改變。 學習使用創造性視覺心像的觀想,可以成為一個深入而有意義的成長過程。 我們經常發現,其實是自己一直在阻止自己。 是我們自己讓恐懼和消極觀念阻止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生活中所發生且經歷的混亂現象,不會僅僅通過正向的思考
Thumbnail
 改變你最固著、深刻的態度。 重新去探索、發現和改變。 學習使用創造性視覺心像的觀想,可以成為一個深入而有意義的成長過程。 我們經常發現,其實是自己一直在阻止自己。 是我們自己讓恐懼和消極觀念阻止我們在生活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生活中所發生且經歷的混亂現象,不會僅僅通過正向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