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讀到一位牧師寫給傳道師的公開信,標題是〈聚會前別忘了先整理好自己的儀容〉。
文中他舉了多個例子:有神學院老師穿「短袖牧師便服」去大教會講道,被他覺得「不合時宜」;有牧師穿牛仔褲講道,被他視為與西裝長老不協調;也有一位牧師穿著長袖西裝講道講到滿身大汗,被他讚賞為「賣力又敬虔」。
他的核心出發點是好的:整理儀容、尊重聚會、準備講道,這些本該是傳道人的基本。
但問題是,他似乎把「儀容」刻畫得非常單一——彷彿只要沒穿上西裝外套、沒打領帶、沒把長袖撐到底,就不算敬虔、不算尊重。這讓我想問幾個問題:
👔 1. 穿得讓自己滿身大汗,才是「盡心服事」?
那會不會其實是服裝不適合當地氣候?
長袖加西裝外套,在台灣夏天的教堂裡講道,流汗不是愛主的證明,也可能是對身體的不友善。
敬拜若不能讓人舒適地與上帝相遇,那它的莊嚴也可能變成一種壓迫。
🌍 2. 為什麼我們對「神聖」的服裝想像,是西裝?
這難道不是某種西方文化的殘影?
西裝的確有莊重感,但那是 「 現代西方中產階級男性的正式穿著 」 ,而不是信仰的必要配備。
我們真的需要重新問:什麼是台灣文化中對「神聖」、「尊重」的在地表現?
穿著排灣族傳統服飾、穿著工人剛下班的襯衫,是不是也可以敬拜上帝?
📏 3. 為什麼「短袖」就被默認為不正式?
文中一再出現「短袖牧師便服」、「短袖牧師服,沒有西裝」這類描述,語氣中總帶著一種不認同。
但長袖 = 正式,短袖 = 隨便,這是誰決定的?
是否其實我們已經默默接受一套單一的正裝邏輯,卻沒發現那背後的文化、階級與殖民歷史?
🔍 4. 我們會不會太執著「穿對衣服」,卻忽略了「人有沒有準備好心」?
作者想講的本來是「敬拜前要整理儀容」,但最後卻幾乎變成「沒穿西裝就是不敬虔」。
如果儀容的重點是尊重,那我們是否能開放更多種尊重的方式,而不是只留下「西裝」一條路?
這篇文章,讓我想重新問一個問題:我們的敬拜,是穿給上帝看,還是穿給人看?
是被文化馴化的形式,還是真誠呈現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