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馬拉松故事》這本書大概是一年多前讀的,作者是陳幸蕙。她是我國中時國文課本中出現過的作家之一。記得那年暑假,國文老師曾指定她的散文集《把愛還諸天地》作為閱讀心得。我那時其實並沒有看完,或許因為這份小小的愧疚感,當我後來看到她這本與「馬拉松」有關的新書時,就決定買下來。
一、文學與跑道的相遇
陳幸蕙是一位國文老師、文學家,也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她出生於台中清水,是台大中文碩士,曾任國立台北商業大學駐校作家。
她多次獲得中山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肯定。 她自稱為「準終生跑者」,因為雖然期許自己成為終生跑者,但尚未抵達那個歲月的關鍵時點。 她將寫作與跑步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雙翼——文字書寫內在世界,腳步丈量外在天地。她說:「真正的跑步,往往在馬拉松結束之後才開始。」
二、從排斥到熱愛:跑步的轉折
她的跑步啟程並非一帆風順。童年時期對跑步的印象其實是「懲罰」──老師常以「罰跑操場幾圈」作為處罰,讓跑步成了恐懼與厭惡的象徵。那些被迫繞圈的日子,成了她心中的陰影。
長大後,她出於健康的考量、動靜平衡的需求,以及靈性上的啟發,決定重新面對跑步。她引用梭羅的一句話:
「為了鍛鍊心靈,你要運動身體。」
這句話開啟了她與跑步和解的旅程。
跑步不再是懲罰,而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她為了走出舒適圈、尋找自我的可能性、平衡動與靜的人生,也為了寵愛自己,重新迎向那個「微笑的世界」。
三、挑戰自我:馬拉松的重生之路
她在練跑過程中經歷了足踝骨折與手術的考驗,腳上打了鋼釘與鋼片。醫生提醒她應該要限制運動,但她沒有因此放棄。
相反地,她在跑步機上完成了42公里的「模擬考」——一場沒有觀眾、沒有掌聲的孤獨考驗,只有自己與意志力的對話。 這段經歷成了她的重生預言,也建立了信心。
第一次正式的馬拉松是在太魯閣,她以5小時左右的時間完賽,雖然是「吊車尾」,卻是她人生中最輝煌的勝利。那一刻,她完成了與自己的約定。
此後,她陸續完跑十五場全馬,每一場都象徵一次「再生」。 她說:
「我要克服的不是距離,而是自己。」
「你相信什麼,你的身體就會達成什麼。」
四、放下與重生:從比賽到生活的馬拉松
跑了十幾場全馬後,她開始思考「要不要繼續」。當她讀到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跑完全馬的人身體狀態如同「剛開完心臟手術」,她深受震撼。
她意識到,每一次比賽都在消耗有限的「心跳次數」,於是重新思考跑步的意義。
她舉行了一場「斷捨離儀式」,回收所有練跑紀錄與報名文件,象徵正式放下執念。那並非放棄,而是追求更純粹的跑步。
她選擇「以訓代賽」——不再為比賽而跑,而是為生活而跑。 她說:
「放棄,也是種美好的選擇。」
五、時光馬拉松:新的跑者哲學
陳幸蕙追求的不再是速度或成績,而是「時光馬拉松」與「歲月馬拉松」——持續而溫柔的生命態度。
她說:「我跑故我在,我在故我跑。」
她不再追求百分百的鋼鐵紀律,而是「90分的完美主義」。
90分的紀律足以讓她堅持,卻不會讓樂趣消失。這樣的寬容,是對生命節奏的尊重。
她引用張愛玲的句子為跑步下註腳:
「每一腳踏在地上,都是一個響亮的吻。」
那是她與大地的對話,也是她對生命的感恩。
此外,她深受星雲大師「沒時間老」的啟發,並以日語「元氣に走れ,地平線まで」(元氣十足地奔向地平線)來自我鼓勵。
六、從跑步延伸的人生馬拉松
馬拉松的精神滲入她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她的人生哲學。
她以同樣的專注與持續力,展開了「閱讀馬拉松」、「關懷馬拉松」與「生命馬拉松」。
- 閱讀馬拉松:用跑者的毅力閱讀《紅樓夢》、《安娜卡列尼娜》等經典,每本都是一場心靈長跑。
- 關懷馬拉松:以跑步的心態實踐溫暖與陪伴,關懷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場長久的承諾。
- 生命馬拉松:活出紀律、熱情與柔軟,讓身心與世界重新連結。
她相信:
「馬拉松不只是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信仰。」
七、結語:跑向更寬的地平線
跑步讓她成為更完整的人。
每一次的奔跑,都是一次自我探索;每一滴汗水,都是生命的見證。 她用腳步丈量生命的廣度,用文字記錄靈魂的深度。 跑步與寫作、動與靜、外在與內在,在她的人生中達到最美的平衡。這本書是跑步愛好者與散文家的集合之作,相信喜愛跑步的朋友也會喜歡。
「身體是一枝筆,在大地上寫詩。」
「跑步不是為了贏過誰,只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