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史上首位台裔球員、TPBL新北國王球星林書豪,2025年8月31日突然宣布退休,結束他15年的職業籃球生涯。退休,對每一個職業運動員來說,從來不意外,甚至可以說是早早就寫在劇本裡的句點,但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真的為那一天做好準備。林書豪的退休,就如同他一貫的性格:謙遜且內斂。
1.當全世界都給你貼上「不可能」的標籤,你的「謙卑」還剩下什麼?
畢業於哈佛,以亞裔美國人的身份,在NBA這個充滿頂級天賦的籃球殿堂中,林書豪(Jeremy Lin)掀起了一陣名為「Linsanity」的全球旋風。從無人問津到萬人矚目,從板凳末端到聯盟話題核心,還曾經在美國 NBA 帶領紐約尼克隊七連勝,一夕成名、風靡全球,被《時代雜誌》選為2012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但從「林來瘋」到「全台葛格」,林書豪的每一步,都踏在滿是質疑的夾縫中。
從尼克的爆紅,到籃網的重傷,從暴龍的冷板凳,到CBA、台灣的重新出發,滿是傷痕的球員生涯,從出身、背景、甚至膚色,都成為別人預判且認為「不行」的理由。他的謙卑被外界誤解為軟弱,甚至成為對手攻擊嘲笑的標靶,身為選手該如何堅守立場,贏得真正的尊敬?持續一貫的保持低調,究竟是涵養,還是默認呢?
林書豪的大學時期,各種針對種族歧視的嘲諷一路伴隨著他。一個亞裔臉孔,說他想打進籃球這個ONLY Strong Survive的最高殿堂NBA,這在當時許多人的耳裡,聽起來就像個笑話。他曾在走進球場時,聽到對手輕蔑地說:「排球賽取消了,我們現在要打籃球了。」高中畢業,儘管他是北加州的年度最佳球員,卻沒有任何一間NCAA一級大學願意提供他籃球獎學金。進入哈佛,這個被視為「學術」而非「籃球」的標籤,更讓他在NBA選秀會上名落孫山。在勇士隊的菜鳥時期,甚至有隊友不相信亞洲人能打NBA,不願將他視為真正的戰力。這些質疑,不是暗流,而是撲面而來的巨浪。
在這種情境下,林書豪的「謙卑」,並非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認知」與「目標專注」。他清楚知道外界的刻板印象是什麼,但他選擇不將精力耗費在與這些雜音的口舌之爭上。他的謙卑,體現為一種「行動大於言辭」的哲學。與其浪費時間反駁「你不行」,不如將所有時間投入到證明「我可以」的訓練中。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沉穩的戰略,謙卑不是退縮,而是積聚力量的來源,是將所有能量聚焦在唯一能掌控的事情上——讓自己變得更強。

人生很長,我們也總有在職場、生活中時不我予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什麼?這時候與其據理力爭,強撐著證明自己還可以,但更聰明的方式很可能是謙卑地聆聽所有質疑,然後用一次次的行動跟成果,讓所有質疑你的人閉嘴。那份沉得住氣的能量,是源自於夠認識自己。我們都能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真正的謙卑,不是看低自己,而是在專注於目標時,忘了自己。謙卑幫助他,成為一面過濾雜音的盾牌。它讓他免於情緒的內耗,將所有的羞辱與質疑,都轉化成了訓練場上揮灑的汗水。這份沉穩,恰恰是風暴來臨前,最深沉的寧靜。
2.「林來瘋」過後,當鎂光燈不再,謙卑是療傷的良藥,還是阻礙你重返榮耀的絆腳石?
媒體最喜歡看選手走下神壇了。
一夜成名,全世界都為你瘋狂,但當這股熱潮退去,你走下凡間,甚至摔落谷底,這時候的謙卑,又該如何定義?球迷們肯定忘不了林書豪的2012年,一個瀕臨被裁員的板凳球員,在七場比賽中力挽狂瀾,帶領尼克隊拿下七連勝,甚至在Kobe Bryant面前砍下38分。他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成為全球焦點。然而,童話故事總有結束的時候。之後的轉隊、傷病,讓他再也沒能複製那樣的瘋狂表現。外界的評價從「神奇小子」變成了「曇花一現」。他自己也承認,當全世界用放大鏡檢視他時,那種壓力讓他喘不過氣,甚至一度讓他對籃球失去了喜悅。
從雲端跌落,最難的不是技術的調整,而是心態的重建。此刻的「謙卑」,不再只是對抗外界的盾牌,而是向內探索的勇氣。林書豪的信仰在這時扮演了關鍵角色,他時常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在基督裡,而不是在籃球裡。」這句話的深層意義是,將「自我價值」與「外在成就」脫鉤。成功時,不因此自滿為王;失敗時,也不因此否定自己。這種謙卑,讓他有能力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自己不再是鎂光燈焦點的事實,並重新找回對籃球最純粹的熱愛,而不是為了滿足外界的期待而打球。
「A great man is always willing to be little.」 – Ralph Waldo Emersona美國思想家愛默生。
為什麼很多籃球員壓力這麼大,為什麼比賽前都不敢看社群,因為無法把自己個人的身分跟球員的成就綁在一起。我們都是父母親的小孩對吧?但你不會因為別人說你不是父母生的,就因此懷疑自己,因為身份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我總相信,一個真正偉大的人,就算謙卑縮小自己,也還是能站立得穩。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曾有過從高峰跌落的經驗?在那段時間裡,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是緊抓著過去的榮耀不放,還是有勇氣承認現況,重新出發?「在高峰時保持謙卑,是為了看清來時的路;在低谷時保持謙卑,是為了找到向上的梯。」林書豪的謙卑幫助他完成最困難的「自我和解」,讓他明白,人生的記分板上,真正的分數不是媒體給的,而是自己內心對成長、對信仰的定義。這份謙卑,是重返賽場前,最重要的一次「暖身」。

3. 在球場上頻繁遭受惡意犯規,當裁判的哨聲選擇性失憶,你的謙卑是否等同於「好欺負」?
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裡,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展現實力、要 assertive(果斷),才能不被淘汰。在分秒必爭,充滿身體對抗與心理博弈的競技運動場上,如果你總是以禮待人,不輕易動怒,會不會讓對手覺得你軟弱可欺,從而用更激烈的手段來對付你?你有沒有也懷疑過,「謙卑」會不會只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客套?甚至,是一種示弱的表現?
林書豪的職業生涯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爭議就是他受到的「不公平吹判」。無論是在NBA還是後來到亞洲打球,他切入禁區時常遭受超乎尺度的身體碰撞,被打到臉部、頭部流血的畫面屢見不鮮,但裁判的哨聲卻常常沒有響起,或是只給予普通犯規。有數據分析曾指出,以他的切入次數和受侵犯程度,他獲得的罰球數遠低於聯盟中同等級的後衛。這引發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是不是因為他的謙卑、不抱怨的性格,讓裁判和對手都下意識地覺得,對他兇狠一點「沒關係」?
如果我們問問自己:謙卑可以沒有底線嗎?以林書豪來說,他絕大多數時間專注於比賽,展現出「溫和的堅定」,不與裁判爭辯,這是一種專業素養。但他並非毫無反應。在少數情況下,特別是當他覺得對手的動作已經危及運動安全時,他會罕見地動怒,向裁判激烈反應,甚至在賽後記者會上公開質疑吹判尺度。這種「選擇性發聲」的力量,反而比頻頻發聲更震耳欲聾。它傳遞的訊息是:謙卑不代表我沒有底線;我尊重比賽,但前提是比賽必須在公平且保障選手安全的框架下進行。
想想自己,在職場上總會被視為爛好人,努力被當成是理所當然嗎?其實,真正的謙卑不是永遠都說好,而是在適當時候說出:『我只能做的到這裡了。』這不是推卸責任,而是保護你的價值感不被消磨。當同事開始把你的幫忙當成理所當然,甚至把屬於他的工作推給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變成一個刻薄的人,而是在某個關鍵時刻,溫和但堅定地說「不」。這次的拒絕,會比你一百次的抱怨,更能為你劃清界線,贏得尊重。
面對球場上的潛規則與不公,林書豪用行動證明,「謙卑」與「堅定」並非對立面。他的謙卑是常態,但他的底線是原則。當原則被觸犯時,溫和的力量也能發出最強的怒吼。這不是示弱,而是告訴所有人:你可以不尊敬我,但你必須尊敬這項運動。

4. 當隊友的光芒蓋過你,謙卑是讓你成為更偉大團隊的一員,還是淪為平庸的註腳?
在「林來瘋」之後,林書豪加入了休士頓火箭隊,與當時的明星後衛James Harden同隊。Harden是球隊的絕對核心,球權大量集中在他手上。林書豪從過去在尼克隊呼風喚雨的核心,變成了需要適應無球打法的副手。他必須做出改變,減少持球,增加跑動和防守。這對任何一個曾經品嚐過巨星滋味的球員來說,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戰。媒體和球迷也開始質疑,他是否還能打出應有的身價。
在眾星雲集的職業球隊中,資源和機會都是有限的。當你不是那個被指定的「老大」「明星」時,你的謙卑會讓你甘於做一個綠葉,還是會扼殺你成為紅花的可能?
林書豪深刻理解,籃球是五個人的運動。一個偉大的團隊,需要的不是五個都想當英雄的球員,而是五個願意在各自位置上做出最大貢獻的戰士。他放下曾經的巨星光環,謙卑地去學習和適應新的角色。這不是放棄自我,而是在一個更大的藍圖中,找到自己新的價值定位。這種為了團隊勝利而甘願犧牲個人數據的謙卑,正是一位成熟運動員的標誌。它展現的是一種「格局」。林書豪的「謙卑」其實更像是一種「團隊意識」與「適應能力」的彰顯。
籃球時團隊的運動,就像工作中合作專案一樣,如果最終被採納的不是你,你是否願意放下身段,貢獻你的智慧跟能力,成為別人堅強的後盾,共同將專案一樣推向成功呢?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當別人的表現比你更出色,或者獲得了你渴望的機會時,你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嫉妒、不甘,還是能真誠地為對方喝采,並思考如何為共同的目標貢獻力量?
一個人的偉大,是照亮自己;一個團隊的偉大,是願意成為彼此的光。當舞台中央的光束轉向他人,林書豪的謙卑,讓他沒有選擇走下舞台,而是選擇在聚光燈的邊緣,扮演好同樣重要的角色。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不在於你是否永遠是主角,而在於無論劇本如何安排,你都能演出最好的自己,成就一齣更偉大的戲碼。
5. 如何區分「謙卑」與「缺乏自信」?在瞬息萬變的賽場上,那一線之隔在哪裡?
其實,這個問題的矛盾在於,我們往往讚揚謙卑,但又害怕它會變成猶豫不決和缺乏自信。當賽場上的關鍵時刻來到,一個謙卑的運動員,能果斷出手嗎?
「林來瘋」時期,在一場對戰多倫多暴龍隊的比賽,終場前雙方平手,尼克隊擁有最後一擊的機會。全場的目光,全世界的壓力,都集中在林書豪身上。他沒有選擇傳球給隊友,而是冷靜地運球,耗盡時間,在三分線外,迎著防守者,果斷出手——球進,絕殺!那一刻,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猶豫的、不自信的球員,而是一個對自己能力有著絕對信念的殺手。
林書豪曾親自詮釋過這個問題,他說:「我不認為謙卑和自信是互斥的。」關鍵在於,謙卑,是關於「態度」;而自信,是關於「能力」。謙卑,是你在賽前尊重每一個對手,賽後將榮耀歸於團隊和上帝(沒有什麼是應該跟理所當然的,有時候甚至需要犧牲);自信,則是當機會來臨時,你相信自己日復一日的苦練,能夠讓你把握住這個機會。(你要相信,這是你最厲害的武器,打不進不代表不好,只是剛好沒打進,但這就是你最利害的球路呀!)
林書豪的謙卑,體現在他對待隊友、教練和媒體的態度上;而他的自信,則展現在他敢於在關鍵時刻承擔責任的肩膀上。「場下謙卑做人,場上自信做事」,這就是兩者最好的融合。
謙卑,是為了讓你看清全局;自信,是為了讓你在看清之後,敢於射出致命一擊。林書豪用那記絕殺球完美地劃開了謙卑與缺乏自信的界線。謙卑,是賽前準備的態度,是承認自己需要不斷努力;自信,則是多年苦練後,在關鍵時刻注入肌肉記憶的本能。兩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是成就偉大表現的雙翼。

6. 走過NBA的榮耀與掙扎,當「謙卑」內化為人生哲學,它最終為運動員留下了什麼?
當掌聲漸歇,球衣褪色,一位運動員的生涯終將結束。那些獎盃和數據會被記住,但真正能傳承下去,影響更多人的,又是什麼?
其實林書豪早已經為退休做了一系列預備,他成立籃球訓練營,鼓勵年輕球員,他傳承分享的不僅僅是球技,更多的是心路歷程。林書豪曾對年輕球員說:「如果我有機會回到過去,我會提醒自己,多去感受籃球帶來的純粹快樂。」他公開分享自己面對挫敗時的崩潰與哭泣,不諱言自己的軟弱。這種坦誠,正是源於一種更深層次的謙卑——承認自己也只是一個會犯錯、會軟弱的普通人。
走到生涯的後段,「謙卑」已經不再是一種策略或態度,而是一種融入血液的「世界觀」。它讓林書豪明白,他最大的價值,或許已不僅僅是在球場上贏得多少比賽,而是他的故事,能為多少在刻板印象中掙扎的亞裔孩子點燃希望;他的失敗,能為多少身處逆境的年輕人帶來慰藉。他放下了證明「我能行」的執著,轉而擁抱「我的經歷能幫助你」的使命。這種從「自我實現」到「貢獻他人」的轉變,是謙卑所能帶來的最高境界的昇華。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當你回顧自己的一生,你最希望被後輩記住的,是你的成就,還是你的為人?你認為,你正在經歷的挑戰與困難,除了成就自己之外,是否有可能成為啟發他人的故事?
最終,謙卑為林書豪留下的,是超越勝負的影響力。它讓他的故事,從一個籃球員的傳奇,變成了一個關於堅持、信仰與自我認知的普世寓言。林書豪證明了,真正的強大,不是永不倒下,而是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謙卑地承認傷痛,然後帶著更深的智慧與同理心,再次站起。這份謙卑,不是客套,更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歷經淬煉後,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真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