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有些現實,無法逃避,只能學著理解。

在照顧現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能在家,誰想去安養院?」
大部分家屬,都是非常無奈的簽入住同意書。
愛與現實的距離,其實只差那一份「無力」。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孝,而是再也撐不下去了。
有一次,一位媳婦在臉書上拍影片批評她婆婆住的安養院,
她哭著說:「他們把我婆婆綁起來、還限制她吃水果,我真的覺得她很可憐!」
留言區一片聲援,大家都罵機構冷血。
但我心裡卻在想——
如果她真的每天在現場看著婆婆的狀況,
她就會知道,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措施,
其實都是為了讓老人家活下去。
所謂的「綁」在專業上叫做約束。
它不是懲罰,而是保護。
能伸進兩指的空間、兩小時就要鬆開一次、要觀察血液循環、末梢溫度與意識狀況——
每一個細節都是照顧團隊心裡的壓力。
沒有人喜歡做這樣的事,
但如果不這麼做,長輩可能會跌倒、拔管、甚至意外死亡。
這些決定,不是冷血,而是沉重。
我也聽過護士抱怨:
有家屬常常帶高糖分的水果、蛋糕來給糖尿病長輩吃,
血糖飆高後再罵機構「藥沒調好」。
護士嘆氣說:「我們是在救命,不是在壞他們的興。」
這些矛盾,外人看不見,但照顧現場天天都在上演。
每當這時,我總會想到那句話:
「長照機構能代替的是照顧,不是孝道。」
家人送長輩入住,不是遺棄,而是一種現實的取捨。
因為有了專業照顧,孩子才能放心上班、媳婦才能睡個好覺、
而長輩也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安穩生活。
誰不希望父母留在身邊?
但有時候,「放手」才是另一種陪伴。
我相信大多數人不是不孝,
而是被現實、責任、與愛的重量壓得喘不過氣。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學習,如何在無力中繼續愛。
💬結語・給每一位照顧者
你或你身邊的人,也曾經為「要不要送安養院」而糾結嗎?
那不是拋棄,而是另一種盡力。
也許,我們都該學著理解——
那些看似殘酷的選擇,其實藏著最深的溫柔。
🌸會員感謝小語
謝謝願意加入《吳佳潔・長照哲學》的你。
每一次照顧與被照顧的相遇,
都是一段關於人性與勇氣的練習。
如果妳/你願意,也讓我們一起,
用文字陪伴這個需要溫柔的世界。

#長照哲學 #安養院 #照顧者心聲 #現實與愛 #人性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