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為什麼叫「咖啡」?原來名字裡藏著環遊世界的冒險!
你每天早上是不是也要先來一杯咖啡,才覺得世界開始運轉?但你有沒有想過:「咖啡」這兩個字,為什麼叫這樣?聽起來像是某個人在打噴嚏:「咖──啡!」然後整個人清醒了。
其實,這個名字背後真的有一段環遊世界的冒險史。
第一站:衣索比亞——從山羊開始的提神傳說
傳說在幾百年前,衣索比亞有位牧羊人叫卡爾迪(Kaldi)。他發現自己的山羊吃了某種紅色果實之後,就像喝了三杯能量飲料一樣——跳舞、翻滾、通宵不睡。他試著自己也嚐了一口,結果一樣精神抖擻。從此,人類和「咖啡」的故事就開始了。
第二站:阿拉伯——喝出宗教哲學的味道
這些神奇的果實後來傳到了阿拉伯半島,當地人稱它為 「qahwa」。原本這個字是指「能驅走疲倦的飲料」。修士們在深夜誦經時喝它保持清醒,等於古代版的「夜班神器」。
於是,「咖啡」從一顆小果實變成了文化象徵——精神與靈魂的燃料。
第三站:歐洲——從神秘飲料變成時尚風潮
到了16世紀,商人把咖啡帶到歐洲。
義大利人聽到「qahwa」時皺了皺眉:「這名字好難念!」於是他們直接改成 caffè;法國人覺得這樣好聽,就用 café;英國人再念成 coffee。
這一路的「轉音接力賽」,讓咖啡變成了全球共同語言。
第四站:亞洲——日本人幫它取了中文名字
19世紀,日本開始接觸歐洲文化,遇到 café 這個詞時,就用漢字音譯成「珈琲」。
後來傳到中國時,大家覺得那兩個字太文藝,讀起來像古詩。於是改成更口語的「咖啡」——「咖」取 ca- 的音,「啡」取 fe- 的音,兩個字都帶「口」部,暗示「可以喝的東西」。聽起來不僅順口,還挺有氣勢。
一杯咖啡,一段語言的旅程
所以你手上的那杯咖啡,其實是一段跨越三大洲、五種語言的旅行紀錄。從非洲的山羊,到阿拉伯的修士,從巴黎的咖啡館,到東京的街角,最後,它成了我們日常的早晨問候:「要喝咖啡嗎?」
下次有人問你「咖啡為什麼叫咖啡」,你就可以微笑著回答——「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努力幫它取了一個名字,直到它找到最適合中文的那個發音:咖——啡!」
複習一下
- 起源:衣索比亞(紅果實)
- 阿拉伯語:qahwa(驅走疲倦的飲料)
- 歐洲語:café / coffee
- 亞洲音譯:日本「珈琲」,中國「咖啡」
- 精神象徵:從宗教到日常,從提神到療癒
作者:啡常時光
咖啡的名字像它的味道——苦中帶香。每一口都是文化在時間裡慢慢發酵的結果。喝咖啡,不只是醒腦,更像在品味一段語言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