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提出相較於其他能源,核能所帶來的代價相對輕微。然而,相較於樹菊與證據的提出,本書較多說教式的反覆強調幾個名詞,如可靠性、可持續性、人員管理等,凡此種種,雖未明言,但不難推測作者擁核之立場。
書中也提出一個重要觀點,無論採取什麼能源,「節能」都是一個必要條件,甚至,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不可漠視。同時作者也提及,相較於天災,人禍才是關鍵,例如福島事件中,其實離震央最近受到最大影響的是位於空呈現的女川核電廠,然此核電廠卻無事,反而是福島核電廠發生災難。不過,對於人為疏失,相較於彭明輝教授於《有核不可?》所指出人為不可信任所產生的不確定性,本書似乎反而將人為疏失排除於核能風險的考量之外,持續地強調核能的乾淨與安全(數據可參考本篇報導: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8272 ,確實在正常發電情形下核能相較於燃煤之輻射量是更低的,同時能源廠區事故所造成之死亡核能也是低於燃煤與燃氣,所產生的空氣污染也是低於燃煤與燃氣),也舉出各種公共災害事例造成傷亡及其所帶來之社會成本來對比核能之可靠,但在言及公共災害時有所考量到衍生社會成本,然而於核能卻無,相對地彭教授於著作中卻有提及若當初季風與洋流方向不盡人意,則關東地區的人口遷移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失學、失業以及社會歧視)將無可估計等等,似乎亦應被納入考量才是。
當我們認知到人為疏失是個問題,則不僅在社會各個領域是個問題(公共災害),在核能上更會是個問題,畢竟相較於其他事件而言,核能的潛在代價是毀滅性的及無可估量的。然即便如此,核四自施工起經歷各種瑕疵,作者仍認只要嚴格執行工程管通過最終測驗符合可靠度標準即可。不過對核能,對核四的恐懼,我認為並不像是對鯊魚這種不理性的恐懼一般(大白鯊造成的人死遠小於蚊子,參考: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851&nid=10478 ),而是理性的恐懼。標準是人定的,標準的基礎又是基於可能明日就會更動的科學,再者人為疏失並不會在核能場域消失,核災的毀滅性足以摧毀人類,核廢料及輻射的後續影響無從評估,再加上本書及彭教授皆有指出電廠及監督機構與學界間的系出同門可能導致不中立,產生過度樂觀或是掩飾的不良核安文化(日台皆然),諸此等,我認為作者比喻恐懼的人們如同阿Q是不當的,因為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理性的恐懼。
此外,雖然書中常有作者自稱預言某事應予注意然無人聽勸而事故發生後有種料事感的語句,或是三句不離唐詩或唐詩改編,雖礙讀然真正讓我抱疑的是理據的不足,更且有些將核能對比其他能源的數據又是來自中國出版的著作(遑論本書引據不多),又或有所謂聞所未聞如「七彩能源」的花俏名詞(或因我閱歷尚淺也未必),這些因素讓我無法放心閱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