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始的韓粉熱潮,影響了全台灣的政治,乃至家庭。Source: VOA 記者許寧
選舉過後,臉書上的粉絲專頁
「韓粉父母無助會」裡,有許多20-30歲的年輕人匿名投稿,說出他們正面臨的親子衝突。父母作為韓國瑜支持者,他們自己不是。
他們的處境細節雖然不同,但都面臨極類似的困境:在韓國瑜敗選後,他們的父母用極為破壞親子關係的方式,對這些子女宣洩了他們的憤怒。
面對上一個世代,你不必
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在親密關係工作坊裡向有意改善親密關係的人,提供一些理解的理論基礎,以及一些具體的面對方式。在我的工作對象身上,親密關係大致有親子關係、伴侶關係、原生家庭關係這幾種。大多時候,我的當事人們雖然覺得辛苦,仍然還是有意願去面對。
然而,還是有那麼一次,有個當事人問我:「我一定要回頭去改善我跟父母的關係嗎?」
我近乎直覺地回答:「不,你不用。」
他聽到我這麼說,似乎有點鬆了一口氣。
現在回想起來,我多少有將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感受,投射到他所提出的問題身上。
我想到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及遺族、被性侵害的倖存者,以及在這次選舉裡努力對抗亡國感不去支持民進黨的南鐵東移案運動者。在這些巨大的迫害與傷痛面前,我有什麼資格要求他去和解?
而親子關係裡的傷痛與迫害,要有多巨大,就可以有多巨大。
所以說,如果你剛好正在這種情況裡,而網路上雖然也流傳了這樣的
文章,給了充分的分析與建議,讓你更有方法去面對正值挫敗的父母,可是如果你不想要,或者只是還沒準備好,那就先不要管它。
面對下一個世代,你可以
假若你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我想你應該知道,你也許並不太懂得愛。
在上一個世代的親子關係裡,權利與權力總是混為一談,愛與控制總是連成一氣。
當你忍不住頂嘴,父母生氣氣大喊「我是你父母,你沒有ㄑㄩㄢˊㄌㄧˋ這樣跟我說話!」時,他在說的是權利,還是權力?
當你開始下一個決定,而他堅持你要照他的做,他說「我是你的父母,你就照我的做,我難道會害你嗎?」的時候,他在表現的是愛,還是控制?
總是混在一起。
如果你有個小孩,或者你將要或想要有個小孩,而你來自一個權利與權力不分、愛與控制不辨的家庭,你或許不想要或還沒準備要回頭去清理你跟原生家庭的關係,但你也許可以好好面對你跟孩子的關係。
權利與權力
簡單地說,權力是在比誰的力量大,權利是在說人有做什麼的自由。
當你三歲的時候,你的父母說「你沒有ㄑㄩㄢˊㄌㄧˋ佈置你的房間,這是我賺錢買的,等你自己賺錢,你愛怎麼佈置都可以」。於是有一天你長大,你有了工作、有了錢、有了行動能力,你有了權力,你就真的離開那個父母買的、你沒有ㄑㄩㄢˊㄌㄧˋ佈置的房間,走進那個你有ㄑㄩㄢˊㄌㄧˋ佈置的房間。
當你成為父母,這是不是你要的結果?假如你複製了那句「你沒有ㄑㄩㄢˊㄌㄧˋ佈置你的房間」,你心中想的是權利,還是權力?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你們的關係裡、在你們的家裡,對人的平等、對人的自由,有怎麼樣的理解?你又希望孩子怎麼理解你跟孩子之間的權力差距,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差距?
假如你想要知道你自身有多麼權力/權利不分,我有一個作業可以讓你練習。你可以設計一個表格,統計你跟小孩之間的權力差距。當你們發生一件意見不合的事,像是要不要刷牙、要不要吃糖、要不要洗澡。假如最後是聽你的,那就記你一次;假如最後是聽小孩的,那就記小孩一次。
有一個重點是,這個統計並不關心過程,而只關心結果。無論經過了什麼樣的「協商」或「說理」的過程,我們只統計結果。
有一次我在一間小吃店遇到一對親子。大人問小孩:「要吃飯還是吃麵?」小孩說:「吃麵。」大人說:「不是中午才吃過麵?」小孩:「…..吃飯。」
像是上面這種親子關係,協商跟說理都是「走個民主程序」,而許多大人其實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真的讓小孩選擇,反而以為自己是個很民主的父母了。
根據我不負責任的經驗,假若統計的結果有30%是聽孩子的,孩子大概覺得自己活得很自由了。不過,假如可能的話,這個統計委託第三方(比方說公正客觀的伴侶)來做,恐怕比較有可信度。
愛與控制
當你的孩子不刷牙的時候,你也許會很擔心他蛀牙。
有些父母會在工作坊裡說「他如果不刷就算了,反正也不是我的牙齒。」這種意氣用事的話。我其實都很想跟他對賭,看他是不是真的可以算了。
為什麼父母會在意小孩的牙齒有沒有蛀牙,卻不在乎我的牙齒有沒有蛀牙呢?其中一個原因,當然就是因為愛。
因為愛的關係,小孩的牙齒跟親職作家的牙齒有根本上的不同,顯得特別重要。在這種時候,假裝沒有這種特殊情分對誰都沒好處。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會說:「明明是他自己的牙齒,他為什麼不自己負責去刷?我為什麼要幫他承擔?」
這也是賭氣的話。小孩不刷的話,父母會承擔到什麼?也許多少有診療費的緣故,但真正讓你掛心的,恐怕還是小孩之後的辛苦,甚至外貌的美觀吧。這也是因為愛的緣故。
明明是因為愛,才希望孩子的牙齒被好好照顧,為什麼不能好好說呢?「我希望你的牙齒被好好照顧,我可以怎麼幫忙?」
之所以如此,恐怕也有一些對原生家庭的投射。「原生家庭沒有這樣為我承擔,我為什麼要為我的小孩承擔?」像這樣把自己的幼稚全部都拿出來,跟小孩的幼稚拚一下。
但只要我們記得對小孩的愛,就會願意再努力想想辦法。
我知道的,你可以
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你,不知道可以怎麼好好愛人。我知道的,我知道。
但身為一個教育者,我也知道,在你跟孩子一起長大的過程裡,你可以重新長大一次。
這一次,你可以愛小孩,也愛自己,還可以享受你們對彼此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