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能不能利誘我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個爸爸在臉書上貼了張女孩站在賣場冰櫃前的照片,圖說是「數學大挑戰之冰棒四入115一隻多少錢,算對就買回家」。
在幾則話家常的留言之後,有臉友問了這個問題:「這是利誘,還是變相的威脅?」
在這個問題之下,有許多父母與教育者加入討論(也包括我的攪和啦),除了原先的問題之外,又拉出了許多討論的軸線,像是:「利誘是負面的嗎?」「利誘算不算控制?」「利誘作為外在動機,跟內在動機相較,有沒有優劣的問題?」「利誘跟獎勵是否不同?」「自己控制自己,算不算利誘?(或者反過來,自己利誘自己,算不算控制?)」「人生什麼事情都有內在動機嗎?」
「數學大挑戰之冰棒四入115一隻多少錢,算對就買回家」是這位爸爸對這個事件的事實陳述,「利誘」則是臉友對這位爸爸行為的詮釋。除了利誘這種詮釋之外,我們還可以用「條件交換」、「獎勵」或「行為控制技術」等等概念,來描述這位爸爸的行動。而根據當事爸爸的說法,他當時「其實沒有想很多,就隨口說說而已」;這也是一種詮釋。

利誘是不是負面的?

姑且不論爸爸跟小孩各自對這個事件的理解為何,我在這裡想要討論的是「利誘是不是負面的」這個題目。當然,對這個詮釋的討論已經不完全貼合那個事件,而是一個更抽象的討論了。
「利誘是不是負面的」這句話至少有三個意義:
  1. 利誘會不會無法達成既定的目標,並且反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2. 即使利誘達成預定的目標,但在教育上有沒有其他不好的效果?
  3. 使用利誘的父母,是不是(道德上)不好的父母?
在這三點裡,我最感興趣的是 2.,所以我們先來談一下 1. 跟 3.。
關於 1.,利誘能不能達成目標,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結果跟我們的生活經驗很相符(有時候有效,但也有很多問題),我在這篇文章裡曾經介紹過這個實驗。
至於 3.,則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造成我很大的困擾。
爸爸帶小孩去買東西、順便買了一隻冰的生活小札記,竟然這麼輕易就發展成牽涉心理學與哲學的討論,我想到藍佩嘉在《拚教養》裡所提到的中產階級教養腳本:「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
即使這位爸爸本人起初未必有積極「反省」的意圖,但臉書作為一個「大家都在看」的平台,在上面公開(或半公開)自己跟孩子的互動,已經預設了「被看待」與「被反省」的可能。
在這串討論中夾雜了「這是負面的嗎?」、「父母不是聖人(於是也可以有道德錯誤)」這種關於道德判斷的意見,也隱含了積極參與反省,是「(比較)好父母」的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我如果再寫一篇討論利誘或控制的文章,豈不是在增強這種「好父母文化」、迎合父母的教養焦慮,讓他們再次陷入無盡追逐反省、好還要更好的教養困境裡嗎?

讓我們做一個好奇寶寶

我一直不想做一個指指點點的教養專家,那麼我要怎麼寫一篇與教養有關的文章?這個難題不斷困擾我,直到我在這一串討論裡發現到一種有別於教養焦慮的態度。
這些意見似乎不那麼在意(或者說比較可以跳脫)這件事情的教養實作面向,不那麼關切「不能利誘那怎麼做才對」,或不那麼急著辯護「這麼做也沒錯」,而能夠從接近於純粹好奇的角度,去研究這些問題。
因為焦慮而展開的對話,通常得到的是自我安慰或自責;而因為好奇而展開的對話,則可能是一段探索的過程。
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夠切入這個問題的方向。雖然它確實就是我們每天面臨的情境,但讓我們假裝這不是一個與我們切身的教養問題,而是一個有趣的思考題材,讓我們(假裝)是因為好奇心去思考,而不是因為焦慮而反省。
那我就知道我可以繼續寫這篇文章,討論我最感興趣的 2. 了。

我能不能利誘我自己?

2. 的問題是:「即使利誘達成預定的目標,但在教育上有沒有其他不好的效果?」我覺得不妨想像一下,在種種利誘的情境裡,有一種是自己利誘自己:
「我要是完成這份工作,就獎勵自己出國玩一個禮拜。」「我要是成功保持運動,就買一塊雞排配啤酒。」
在那篇文章的回文裡,有一位朋友說「自己同時成為控制者和受控制者時,利誘就不存在」。這讓利誘看起來像是一種選擇,似乎沒有什麼缺點。不過自己利誘自己是什麼意思呢?前面那個自己跟後面那個自己,指的是同一個對象嗎?
我聯想到愛莉斯・楊(Iirs M. Young)在《像女孩那樣丟球》裡提到的「陰性身體」:
大致說來,陰性身體存在的模態的根源,在於陰性存在體驗到身體僅是一件物的事實,──一件脆弱的物,必須被鼓勵、誘哄才會開始動作,因為被注視與被運作而存在。
根據楊的推論,當一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如果自身的意志或慾望時常被外在環境壓抑與操控的話,他的身體就會逐漸成為需要額外花力氣去控制的物體。
就像這支影片裡,當某個年紀之後,無論性別,人們對於「像女孩那樣運作肢體」都有一種刻板印象,這讓女性的身體成為被壓抑的物。而大多數男人跟小孩在丟球時根本就沒有思考,就只是盡可能豪邁地丟出去,身體的運作跟意志是保持一致的。當意志指向某處,身體自己會採取對應的行動。
相較於男孩,楊認為女孩在成長過程中,不被鼓勵、缺少機會甚至壓抑她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慾望,使得小女孩的身體逐漸成為陰性身體的女性。

習慣於外部干涉,的確不太好

沿著這個分析,「自己控制自己」這個概念將會轉變為「自己控制身體」,也就是說,這也是楊所指出「必須被鼓勵、誘哄才會開始動作,因為被注視與被運作而存在」的陰性身體。
而「被外在環境壓抑與操控」在一般的想像裡,通常是「我想要A,但被阻止」,而比較少注意到「我不想要(或沒那麼想要)A,但因為某個別的人或東西B,而去做A」的情況。利誘正是後者。
也就是說,長時間暴露在利誘環境裡──以一開始提到的事件來比對說明的話,就是小孩本來就有算術的動機,同時也時常被放在「你算術就會有好處」的環境裡──將有可能讓一個人逐漸成為楊所說的陰性身體狀態,讓他得要花更多力氣,才能去做本來可以自然做到的事。
習慣要有個什麼什麼才會去幹嘛幹嘛(編:就像有的作者要被催稿才會交稿),喪失一部分的自主性或能動性,習慣要有自身以外的動力……這種影響不只是身體性的,而是同時作用在身體與意識。

假裝之後,該怎麼辦?

假如我們不想要小孩逐漸成為陰性身體的狀態,而我們的探索發現了利誘可能會讓小孩往這個方向發展,當父母的焦慮也許會強烈襲擊我們,我們的(假裝)好奇大概也很難再繼續假裝下去。
老實說,面對這個焦慮我沒什麼好辦法,我想我們就是會焦慮。
不過,好險我們是因為好奇才去想這些事的吧?那麼這些思考也就並非毫無益處。
至少我們假裝是如此。

編輯:陳大中(按:那個刪節線裡的編輯小劇場,真的不是在說駿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1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問他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圍攻他。他沮喪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回過神來,已經是這樣了。往後在面對霸凌──或者我們更清楚地定義,當我在面對「孩子們結成群體攻擊一個對象」這類事件時,我發現被攻擊者時常有跟A一樣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各種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等的厭惡乃至恐懼症,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讓小孩一直接觸「爛的學習劇本」。
對小孩間的衝突,我們不用太焦慮,應該寬鬆地去面對,讓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慢慢整理自己的新經驗,形塑自己面對世界的方法。只要我們都盡量認真聽小孩說話,他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誤)表示:媽媽不能縱容孩子任性。
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我問他怎麼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圍攻他。他沮喪地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回過神來,已經是這樣了。往後在面對霸凌──或者我們更清楚地定義,當我在面對「孩子們結成群體攻擊一個對象」這類事件時,我發現被攻擊者時常有跟A一樣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各種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等的厭惡乃至恐懼症,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讓小孩一直接觸「爛的學習劇本」。
對小孩間的衝突,我們不用太焦慮,應該寬鬆地去面對,讓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慢慢整理自己的新經驗,形塑自己面對世界的方法。只要我們都盡量認真聽小孩說話,他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誤)表示:媽媽不能縱容孩子任性。
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沒禮貌的孩子該怎麼教 故事是這樣開始:前陣子在尋找家教當額外收入時,意外遇到一位很神奇的父親,在還沒去試教前,就在訊息中詢問我非常多問題。 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過程中,我才突然意識到,即使是醫學與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原來仍有很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異常行為,幾乎沒有什麼病識感。常在遇見孩子有不當行為時…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外在獎勵雖然有幫助,但過於頻繁則有可能削弱內在動機。因此,在考慮使用外在獎勵的時候,需要問問自己: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表現,還是長遠的熱情和興趣?鼓勵某種行為時,應尋找激發內在動機的方法,而不僅僅依賴外在獎勵。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在孩子教養過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的陷阱。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常常會陷入的「順口比較語」如何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並提出解決辦法。內容主要著重在對孩子的肯定、引導和激勵,並強調父母應該擁有健康的比較態度。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對一位十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所接收到的,往往就是「對事『也』對人」,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壞的,孩子會認為「我是壞的」,當父母說孩子的行為是不好的,孩子會認為「我是不好的」。
Thumbnail
沒禮貌的孩子該怎麼教 故事是這樣開始:前陣子在尋找家教當額外收入時,意外遇到一位很神奇的父親,在還沒去試教前,就在訊息中詢問我非常多問題。 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過程中,我才突然意識到,即使是醫學與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原來仍有很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異常行為,幾乎沒有什麼病識感。常在遇見孩子有不當行為時…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學齡前兒童擁有腹肌是合理的事嗎?是健康的身心狀態嗎?即便到了現在這個世代,還是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家長,並且認為孩子是有意願也覺得想要這麼作。但是孩子的價值觀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因此說是孩子的想法,更該說是家長的個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