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3):學習的劇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直到我跟無壓迫小孩大量相處之後,才對自主與規則之間可能的動態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對無壓迫小孩來說,不被勉強的學習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家小孩及其好朋友們現在所進行的所有學習活動,幾乎都是個人的選擇。

在本系列的前一篇文章〈不強迫的規則〉,我開始將「學習環境」的因素加入我對「自主學習」的想像裡。從純粹的「一個人學」,轉向到「在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裡學」。

六月初去花蓮演講,當晚住在豐田冊所,在書架上翻到一本書,叫做《遊戲化實戰全書》。作者整理了前人的研究與意見,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將人進行某個行為的動機分為八類,稱其為八角框架。

raw-image

作者用了很多商業實例來說明,他的「八角框架說」如何能夠解釋這些成功的案例。這本書大致上就是在推銷這個思考架構。

比方說,許多手機遊戲有類似「精力點數」的設計,你要有精力點數才能玩一場,用完了就只能等待時間回復。遊戲設計者為什麼不讓玩家無限制地玩呢?

作者說:「如果你想要增加某項行為,就應該對這項活動設下限制。」

操控人的技巧

這不是什麼新奇的觀點,在教育現場,3C、糖果、飲料,都可以見到類似的效果。家長們越是進行限制,小孩就越是在各種難以掌握的漏洞裡,汲汲營營於得償夙願的機會。也就是說,只要在規則上巧妙地限制個人的某種行動,個人反而可能會更想要投入該行動。

作者用「第六項核心動力:稀缺性與迫切」來解釋這種動機,他舉了一個例子:「每人限購十二件」的促銷告示,能夠比「每人無限購買」增加30%到105%的銷售量。這很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作者進一步推展他的論點:

……設下限制的最佳方式,是首先找出期望標準目前的「曲線最高點」,然後將之設為上限,創造出認知的稀缺性,但是不見得要對行為設限。行為設計師能夠推估:「雖然我們希望使用者選擇無限數量的嗜好,九成使用者只會在我們的網站上選擇少於五項嗜好。」在這個例子中,適當作法是將嗜好上限設定為五或六項,並非毫無限制。

回到遊戲設計的例子,以作者的話來說,假如在遊戲測試期間,設計師得知大多數玩家投入遊戲的上限是連續兩小時(曲線最高點),那遊戲設計師就應該將精力點數的上限設定為兩小時(或更少一些),讓玩家「以為」自己並不是「玩膩」了,而是被限制而不能玩。那麼,玩家就會有更多動機回到遊戲中。而那些少數有更多動機的玩家,則可以給他們其他得到精力點數的管道,比方說邀請好友加入遊戲,或者付費購買精力點數。

除了「稀缺性與迫切」這個類型之外,這本書還有另外七種控制人的技巧(儘管作者用「人本設計」這個看起來很人道的詞,但本質上就是控制人的技巧),運用這些技巧,我們就可以讓人去做我們想要他想做的事嗎?比方說,投入數學習題的練習?

最近我剛好有一個例子,我跟沒牙虎兒手作一起設計了一個「縫到死」營隊。

raw-image

龍、寶藏與裁縫師

這個營隊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讓小孩縫出上面這隻拼布的龍,由47塊布所拼成。這種浩大的工程,按照之前的經驗,大約三分之一的小孩會面無表情認命縫完,剩下三分之二的小孩會在進度到三分之一時開始崩潰逃避拖延,直到最後兩個小時才會開始拚命(並且草率地)趕進度。

面對小孩的崩潰跟拖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情緒勞動,為了讓我們跟孩子都更好過些,我跟同事開始思索怎麼架構一個「歡喜勞動(?)的劇本」,讓小孩更願意投入這個「裁縫地獄」。

  1. 我們設定了一個大致上的劇情架構,首先當然要有龍,當然也要有裁縫,最後來個寶藏好了。除了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之外,寶藏是一個很不錯的額外動機,可以讓小孩更願意付出努力去抵達終點。
  2. 我們也加入了RPG(角色扮演遊戲)的設計,給小孩一個角色,設計一個架空的世界,讓小孩在這個架空世界裡尋寶。RPG讓小孩有一個自己的角色,培養屬於自己的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活動。
  3. 我們也編寫了一個「奶奶的寶藏」的故事,聽故事永遠是小孩的樂趣。
  4. 在遊戲裡,小孩可以得到虛擬的物品,除此之外,小孩也可以透過裁縫來得到專屬於自己的武器。比方說弓、劍、小刀或盾牌。
  5. 真實世界的食物要在RPG遊戲裡取得「食材」來交換,強化真實世界與遊戲體驗之間的關聯性,賦予遊戲世界的活動更多意義。
  6. 遊戲裡也有各種小裝飾品可以獲得,小孩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用裁縫技巧,將這些裝飾品加上自己的武器上。
  7. 小孩要完成拼布龍的指定進度,才能繼續展開RPG遊戲的劇情,而拼布龍的進度也可以為RPG遊戲帶來優勢。兩者之間互為動機。
  8. 小孩以四到五人一組為團隊進入RPG遊戲,團隊的RPG角色在遊戲裡可以互相支援,並且共享進度,這讓小孩在遊戲之外,也願意使用裁縫技巧互相協助。
  9. 每一組進入RPG遊戲時,除了共同的劇情設定之外,也會根據小孩的選擇,而得到不同的遊戲體驗,這讓小組之間擁有獨一無二的「冒險經驗」,也強化了小組成員擁有的共同記憶。
  10. 完成拼布龍之後,小孩得到真實世界的地圖,到藏寶地點去打開寶箱,得到寶藏。寶藏是與RPG劇情有關聯的漫畫。這回頭去強化了遊戲的體驗。
raw-image

岔個題外話,應該有不少讀者跟我一樣,覺得上述這些項目「很沒有系統性」。假如想要更系統性地設計活動或課程,我覺得八角框架應該是很好用的工具。但我自己出於我還不太清楚的原因,排斥這種分類的方法,不過也許之後我也會轉變也不一定。

回到這個營隊的設計來說,我們在一個裁縫的營隊裡加入了幻想的元素,以「規則」架構了一個平行的虛擬世界,讓兩個世界之間有大量的交疊之處,虛擬世界的活動可以影響現實世界的某個事物,而現實世界的活動也可以影響虛擬世界的條件。如此一來,虛擬世界的劇本就可以影響現實世界的「演員」,讓小孩任勞任怨地縫縫縫縫縫,甚至願意在過程中積極解決各種技巧上的困難,直到縫出一隻漂亮的龍。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各種類似的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

爛劇本的危機

以數學為例,我們知道,台灣人對數學的感覺幾乎可以用恐懼症來形容。面對這種根深蒂固的恐懼症,真的可以用這麼簡單的技巧來應對、讓小孩樂意投入數學練習,甚至喜歡數學嗎?

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的恐懼症,其實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

也就是說,無論是數學、英文或樂器,一個人假如不只是討厭練習(自然的好逸惡勞),而是感到厭惡而不想去接觸,那他並不只是沒有遇到好的學習劇本,而更可能是接觸過「爛的學習劇本」。

以數學來說,競爭、成就感、獎勵與處罰,大致上就是台灣大多數小孩學習劇本裡的所有元素。競爭、成就感與獎勵是「有贏的機會」才能被激勵的系統,而處罰則是屬於輸家的,所以大多數的數學教學劇本,是激勵領先者並且處罰落後者的爛劇本。我認為這是台灣有那麼多人有數學恐懼症的主因。

面對這種爛學習劇本所做出的反省行動,就是親子數學、數學想想等等教材,試圖將數學思考與操作包裝在遊戲與故事之中,給出一個更好的學習劇本。然而在推動的實務上,這些好劇本在學習者生活中所能佔有的比重遠低於那些爛劇本,終究大多落得進十步,但面對爛劇本又要退百步的結果。雖說好歹也是進了十步,比沒有好了。

raw-image

我們的營隊設計之所以能夠順利讓小孩完成作品,除了設計本身的細緻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小孩不曾接觸過爛的裁縫劇本,這使得我們不需要花費力氣去消除或對抗小孩對裁縫的恐懼或恨意。

如同我在〈不強迫的規則〉所述,根據面對「無壓迫經驗的小孩」的經驗,我對作業這種外在規則開始不像以往那般排斥。同樣地,我也開始重新評估獎勵等等技術會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這個營隊裡,我放入了大量的獎勵設計,並且小心觀察這些技術會對小孩造成什麼影響。我最關注的,是獎勵會不會影響小孩對裁縫的觀感,降低小孩對裁縫的興趣。

其中一個獎勵設計,是在RPG中擊敗怪物得到的掉落物,可以縫在小孩自己製作的武器上,來強化自己的武器。

為了激勵小孩練習裁縫技巧,但又小心不破壞小孩對裁縫的觀感,我在這裡所做的「保險措施」,就是「可以」這個設定。可以做,但也可以不做。在這個營隊中,幾乎全部的孩子都曾經將掉落物品縫在武器上,但仍有一位孩子完全不做這件事。另外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將所有掉落物都縫上去。也就是說,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動力,去完成自己的進度。

raw-image

簡單說來,如同我在〈不強迫的規則〉所述,讓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的往往是強迫,而不是規則。

然而,這樣的「精密設計」是可以的嗎?不強迫就沒問題嗎?這是不是一種對人的「操控」?對於威權與控制感到敏感的人,也許已經對這種說法感到不適。

操縱的倫理問題

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是一次在海邊發生的事情。那次是一個自助旅行的活動,我們一組人到海邊,孩子們追逐海浪好一陣子之後,大多數孩子都膩了累了回到防波堤上坐著休息,但有兩個女孩堅持不走。我其實很累很想回到防波堤躺著吹海風,但我講了兩次我的願望,小孩都沒有要理我。

這時天空飄下雨來,女孩A終於有點想回去,她問她的好朋友B:「妳要回去嗎?」她的好朋友B堅定地說:「不要。」我猜A是因為朋友這麼說,所以不好意思說要回去,於是我看準了時機,對已經動搖了的A說:「妳可以先回去啊,我可以陪B。」果然A就對B說:「那我先回去喔。」B猶豫了一下,也如我所料地說:「那我也要回去了。

在上面這個例子裡,我很清楚若是我那樣對A說,可能會增加A回去的動機,而A決定要回去的話,B大概也會決定離開。最後我的「設計」順利成功了,我在沒有強迫小孩的前提下,讓小孩如我所願地做了我想要他們做的「選擇」。

《遊戲化實戰全書》的作者大方承認他所謂的「遊戲化」或「人本設計」確實是一種操控人心的技術,但他認為,只要設計者的目的是透明的,並且使用者可以自由地退出,那麼使用這些技術就沒有道德上的錯誤。

比方說,沒有使用者會不知道手機遊戲公司的目的就是賺錢,而使用者又可以自由退出,那麼即使使用者因為「良好」的遊戲設計而沉迷於遊戲之中,導致散盡家財家破人亡,以作者的標準來看,那也沒有道德問題。

姑且不論遊戲公司的例子,但對我來說,在權力不對等的教育現場(或其他任何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如醫病關係、諮商關係、親子關係)裡,這兩個條件顯然是不夠,還得要再加上一個檢驗條件:

教學環境的設計,需以學習者/小孩的利益為最優先。

由於外界對教育者的評價時常與小孩的表現掛連在一起,而教育者的利益與小孩的利益之間也時常會有衝突,無論是利益或方便,當教育者只看見自己的利益(或目的)時,就容易做出違背小孩利益的事。

raw-image

以上面海邊的例子來說,我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忽視了小孩想要繼續待在海邊的意願。雖然在這個例子裡,我對孩子們的人格發展大概沒有造成什麼明確的傷害,但在許多其他的例子裡,這種把教育者自身利益放在前面的作法,時常會造成教育的反效果。

人生是他們的,我們不能一直寫劇本

我認識幾位在學校體育校隊的孩子,他們的教練使用羞辱或威脅等方式,讓小孩積極參與訓練、不敢請假去投入其他活動,而能得到好的比賽表現與成績。但這些教練罔顧小孩的意願與人格發展,將小孩當成工具,去求取自己職業生涯的功名與好處。

在這個例子裡,最後有些小孩也得到了某些利益(例如能以比賽成績去申請學校),但小孩們也體驗到許多負面的學習經驗,這些經驗對小孩的人格發展、進一步的學習動機會造成什麼影響,誰也說不準,教育者沒有資格為了謀求自身利益去「賭一把」。

再講個例子,在國中或高中大考放榜之後,我們都知道補習班或學校會貼上錄取學生的名字跟錄取學校,並不是因為他們為學生的學習成就開心,而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這也是一種將學習者作為工具的不道德行為。而且它還很笨拙,

即使是國中的年紀,即使那些自稱教育者的大人口口聲聲說榜單是一種「為學生而做」的「慶祝」,學生們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只是這些大人謀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應該很少人會同意,用學習者這樣的經驗,來換取教育者自身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事。

無論是為了避免造成不想要達到的反效果,或是為了避免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那種教育者,「將小孩的利益放在自身的利益之前」這種倫理上的自律,我想是擁有「操控人心」技術的教育者,所能夠憑藉的最後一道防線。

說回我們這次的營隊,想要縫出那條漂亮的龍是孩子們自身想要的目標,也是我們的目標。但我們十分清楚,若是小孩不想要縫出那條漂亮的龍,我們應當豪不猶豫地放棄我們的目標,重新和孩子們商量,設定新的目標。

畢竟,沒有人可以、也沒有人應該一直為小孩寫學習的劇本,要他們進行演出。人生的劇本,總要他們自己寫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盧駿逸的沙龍
661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盧駿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2/18
今天跟一群高中生們開同學會。我和這群少年從他們三四年級時開始每週定期聚會上課,直到六年級。後來他們各奔東西,長出各自的身高和智慧。其中有一個少年問我:「現在上課的小孩裡,有跟我們當初一樣的人嗎?」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21
最近騎士團(我所屬的在家自學社群)的低年級裡有排擠的情況。為什麼人會排擠人?為什麼人會被排擠? 有別於好人/壞人、成熟/幼稚的二分法,在這次的事件裡,牽涉其中的成員們有各自複雜的樣子。 事情的面貌,我覺得要從孩子們的組成開始說起。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2020/11/13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遊戲化設計(Gamification)」在教育領域是時常被提起的名詞,尤其在108課綱推行後,許多教育機構設計模擬情境遊戲來進行課程,以達到素養教育的目的,讓「遊戲化教學」受到許多兒教講師、從業人員的注目。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我也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將遊戲化設計廣泛應用於終身學習課程領域中...
Thumbnail
「遊戲化設計(Gamification)」在教育領域是時常被提起的名詞,尤其在108課綱推行後,許多教育機構設計模擬情境遊戲來進行課程,以達到素養教育的目的,讓「遊戲化教學」受到許多兒教講師、從業人員的注目。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我也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將遊戲化設計廣泛應用於終身學習課程領域中...
Thumbnail
為什麼人要玩遊戲?不是因為有人必須玩遊戲,而是因為遊戲有某些特質吸引了人,讓人不自覺的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只為了在遊戲中有更多的進展。 那如果,讓生活中的事情和遊戲一樣吸引人,讓人把投入在遊戲中的資源投入生活,讓自己不是在遊戲中,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升級呢?
Thumbnail
為什麼人要玩遊戲?不是因為有人必須玩遊戲,而是因為遊戲有某些特質吸引了人,讓人不自覺的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只為了在遊戲中有更多的進展。 那如果,讓生活中的事情和遊戲一樣吸引人,讓人把投入在遊戲中的資源投入生活,讓自己不是在遊戲中,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升級呢?
Thumbnail
學生學習程式這個技能基本上是個好習慣, 透過遊戲學習程式本身是一個手段, 但遊戲這個名詞本身負面跟正面比重或許是4:1 當然可以講述遊戲正面的內容 現今因為有了桌遊的風行,教育產業增加了遊戲化的可行性 業界講師們也在探討教學遊戲化 讓學生們可以更加的投入學習
Thumbnail
學生學習程式這個技能基本上是個好習慣, 透過遊戲學習程式本身是一個手段, 但遊戲這個名詞本身負面跟正面比重或許是4:1 當然可以講述遊戲正面的內容 現今因為有了桌遊的風行,教育產業增加了遊戲化的可行性 業界講師們也在探討教學遊戲化 讓學生們可以更加的投入學習
Thumbnail
今天要聊的內容,一樣是想要帶大家從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出發,到各個遊戲機制,看看究竟有哪些遊戲機制,可以培養孩子們對應的溝通互動素養能力。
Thumbnail
今天要聊的內容,一樣是想要帶大家從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出發,到各個遊戲機制,看看究竟有哪些遊戲機制,可以培養孩子們對應的溝通互動素養能力。
Thumbnail
Hello大家,新的一年你為自己設定什麼全新的目標呢?我的話希望除了繼續帶老師們設計桌遊外,我想要回過頭來設計以素養為導向的桌遊,希望帶給現場老師們一些有趣的教具。對於素養怎麼教,你有甚麼想法呢?也許,桌遊可以扮演一個非常好的角色喔!
Thumbnail
Hello大家,新的一年你為自己設定什麼全新的目標呢?我的話希望除了繼續帶老師們設計桌遊外,我想要回過頭來設計以素養為導向的桌遊,希望帶給現場老師們一些有趣的教具。對於素養怎麼教,你有甚麼想法呢?也許,桌遊可以扮演一個非常好的角色喔!
Thumbnail
承上篇 從Coursera看教育的UX ,透過科技可以設計出學習的新方法,幫助我們咀嚼艱澀的知識。我們必須要承認學習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不可能有一種設計可以滿足所有的學生,所以設計所需的"彈性"就非常重要。本篇就討論我個人認為適得其反的部分。
Thumbnail
承上篇 從Coursera看教育的UX ,透過科技可以設計出學習的新方法,幫助我們咀嚼艱澀的知識。我們必須要承認學習是一種個人化的體驗,不可能有一種設計可以滿足所有的學生,所以設計所需的"彈性"就非常重要。本篇就討論我個人認為適得其反的部分。
Thumbnail
一款遊戲變得無趣的那一刻,人們就會離開,去做別的事情,或是玩別的遊戲。
Thumbnail
一款遊戲變得無趣的那一刻,人們就會離開,去做別的事情,或是玩別的遊戲。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各種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等的厭惡乃至恐懼症,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讓小孩一直接觸「爛的學習劇本」。
Thumbnail
我們是不是可以用各種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等的厭惡乃至恐懼症,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讓小孩一直接觸「爛的學習劇本」。
Thumbnail
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何其有幸,能運用自己身份所擁有的獨特性,自由決定用什麼樣的媒材來傳達自己的教學理念,實在很感謝。 但是,信任就是責任的開始,教學並不是演劇,每一步的訊息都深深的對受眾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力,充填趣味性的引起動機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想在這堂課說什麼?為什麼說?怎麼說?
Thumbnail
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何其有幸,能運用自己身份所擁有的獨特性,自由決定用什麼樣的媒材來傳達自己的教學理念,實在很感謝。 但是,信任就是責任的開始,教學並不是演劇,每一步的訊息都深深的對受眾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力,充填趣味性的引起動機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想在這堂課說什麼?為什麼說?怎麼說?
Thumbnail
假如一個遊戲想要盡可能讓更多人投入,它得要有多重的動機,盡可能讓帶著不同經驗的人都能找到一些「啟動」的理由。除此之外,它也要富有層次,讓在遊戲經歷裡累積不同經驗的玩家,都能夠找到符合自己程度的挑戰。好的電玩遊戲,比最好的教師設計的教案還要更好。
Thumbnail
假如一個遊戲想要盡可能讓更多人投入,它得要有多重的動機,盡可能讓帶著不同經驗的人都能找到一些「啟動」的理由。除此之外,它也要富有層次,讓在遊戲經歷裡累積不同經驗的玩家,都能夠找到符合自己程度的挑戰。好的電玩遊戲,比最好的教師設計的教案還要更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