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阿果學習筆記:打字練習作業

2019/10/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於我們家小孩的學習計畫,終極的大目標是小孩國中之後就可以放生他,讓我跟我太太回到生小孩前的生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根據這個志向,首先要建立的是小孩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寫過,而這一篇文章我想要寫的是他的打字練習。
作為放生的進度之一,我們決定從下個學年開始,不再幫他撰寫自學成果報告書跟自學申請書。這兩份文件是申請在家自學必要的相關文件,也就是說,假如他還是想要申請在家自學,他就得要得到繳交報告的相關能力。而其中最基礎的必要能力,就是打字。

通通都是自願的

先前情提要一下。我們家小孩從來不曾去過幼兒園或學校,到目前(小四)為止,無論是一次性的活動和課程,或是常態性每週固定時段的課程,全都是自願參與的。
從小到大的過程中,他當然經歷過許多反覆操作的訓練過程,比方說翻身、站立、騎腳踏車、游泳等等,這些都是自主訓練;我還依稀記得他小時候奮力不懈地試圖翻身,當時我對他的堅定意志感動萬分。
另一方面,他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被強迫的訓練,包括常見的不包尿布、獨自睡覺、坐馬桶、拿筷子或筆、停夜奶等等。當然也包括學注音符號,所以他一直到幾個月前都還完全不會注音符號。
是說我知道注音符號有許多缺點,所以本來想要讓小孩直接學羅馬拼音,不但可以用在其他許多語言上,更重要的是可以順便就學習台灣羅馬字。不過出於懶惰,我自己也一直都沒去學台灣羅馬字,也懶得去學羅馬拼音輸入系統。
除此之外,雖然他會認字,目前大概是可以讀青少年小說的程度,但他不會寫字。這說明了漢字的認字跟寫字的學習途徑可以是不同的系統,不會寫字也完全不妨礙拼音輸入法的學習,不過這也讓他沒辦法學習根據拆解文字圖像來輸入的方法,例如倉頡輸入法。於是我們還是決定學習注音符號輸入法。
情境擺拍。感謝阿果同意拍照

「擊靶式」密集演練

其實在小孩上了小一的時候,我們從學校領到一套課本,也包括了練習簿,但他在新鮮的時候拿出來寫了幾個字就失去動機。在那之後,有幾次我看他在沙發上躺著太爽,在我的碎念下他拿出來稍微敷衍我,也是敷衍個兩次就過去。
說起來我當時完全沒有要他學會注音符號的意思,純粹只是看他過太爽在找他麻煩。之所以我不急著要他學注音,主要是因為我看不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使用注音的機會,而我在教育現場看到許多孩子,在有需要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學習或練習動力。
史英在《數學想想》一下第一冊的親子互動指引裡這麼說:
「以學數學來說,計算是學數學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固然必先利其器,但是,如果還不到用那個工具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理由老早的就去磨那個器具;也可以說,到了真的要用的時候,再看必要性,臨時磨一磨就好。」
我覺得數學計算技巧是如此,注音符號也是如此。
因為語音輸入軟體跟網路語音通話的便利性,我們家小孩一直到最近才遇到需要打字的「必要性」。自學申請書跟成果報告書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想要跟線上遊戲組隊的陌生朋友交談。線上遊戲偶然遇到而組隊的朋友,徹底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沒有對方的網路通話方式,就只好使用打字來作為溝通的媒介。
語音輸入也有點問題就是了
有了動機(或者說「必要性」),接下來就要設定學習的方法。我選擇了史英提倡的「擊靶式」密集練習。史英是這麼說明這個概念:「演練,需要集中火力,針對標靶,我們就叫它『擊靶式』密集演練,以便和流行的方式,那種一張接一張地做測驗卷,或每天做大張印得密密麻麻的練習卷,區分開來。」
我們設定的練習就是,每天打八個字左右,連續打三遍,遇到他不會拼或根本就不知道注音長怎樣的字,就直接問我,我去他旁邊教他,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
後來演變成每天隨便打十五個字左右。
我想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懷疑這個練習份量夠不夠,老實說,連我自己也不例外,就是抱著實驗的心情做做看。沒想到兩個禮拜過去,我們驚訝地發現,在十五個字裡面他需要問的比例開始明顯下降,於是我們增加練習量到二十字跟二十五字。
兩個月過去後,我們已經結束了打字練習。現在我們在做的練習,是從正在讀的書裡打字摘錄一個段落,或是讀書心得。
像是這樣。

一旦接受,就願意練習的態度

從打字練習開始,我們進行了許多延伸的練習,包括閱讀跟打讀書心得。面對這些練習,他的態度都很甘願。這種甘願的態度,我在正進行的社會課裡也有見到。
在上面這篇文章裡,我提到我在社會課裡的「作業實驗」看到,小孩們面對作業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他們不像我以前那樣,既不知道作業究竟有什麼意義,也覺得最好是不要有作業比較好。從他們的表現來看,我認為這堂課裡的許多小孩(當然不是全部)確實清楚作業並不是無意義的控制或規則。
而在我們家的小孩面對打字練習的這件事上,我也看到同樣的態度。有趣的是,無論是早期不太需要打字/寫字的社會課作業,或者他已經會打字的現在,他的作業繳交意願都不太高。我剛才問他,他說他就是不太想做。
為什麼他在社會課跟打字練習這兩件事上,明明是同一個教育者(都是我)跟同一個小孩,會有這麼截然不同的反應呢?又為什麼明明是同一個教育者、同一個教學環境,他跟其他孩子也都是自願參與課程的,他們之間的反應會這麼不同呢?
我雖然有一些猜想,但也還沒有肯定的答案,只能繼續觀察來核對我的猜測。
不過,關於自主的事情,我想可能就是這麼複雜。所以,一旦有人嘗試要讓你相信這一切很簡單,有所謂「迎刃而解」的方法,那要不是我徹底弄錯了,要不,你就要多想想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駿逸
盧駿逸
從2008年開始,我持續待在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合作式教育場域裡,這是一個師生比大約1:4的教育現場,我陪小孩一起工作的主題包括社會議題、科學、歷史、創作、自助旅行等等。除了陪伴小孩之外,我也和父母一起面對教育上的各種難題,像是自主學習、親子關係、兒童發展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