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一開始就知道怎麼畫畫和創作。那麼要怎麼引領小小孩將他們心中覺得美好的、所感受到的、看見的各種事物,以多元表達的圖像符號一一呈現呢?舉凡瞭解孩子的發展、幼兒美術的本質,以及創造性、藝術元素、感官激勵與美感的帶入,都是幼兒藝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思考方向(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2006)。
在四季藝術,為了讓剛入學的小班孩子,能夠看見及感受藝術創作世界的美麗與驚奇,同時還能融合主題方案的探索學習。藝術老師扮演著相當特別的角色,他們能幫助孩子拾起手上的魔力畫筆,盡情揮灑屬於自己的理解和詮釋。接下來,我們將透過一段藝術課程「和泡泡一起玩遊戲」,與您分享小小孩的第一次創作旅程,是如何透過一連串的能力了解、建構鷹架與耐心陪伴,盡情享受「創作」是如此美妙又快樂的一件事!
起始探索課程:小小孩的四季王國
當藝術老師第一次遇見從沒上過學的小班孩子,學校對他們來說是陌生且新奇的,同樣地,藝術老師也懷抱著全然的好奇心,期待著彼此之間能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然而眼淚與鼻涕卻伴隨著開學初期情緒的不穩定,佔據了孩子的小小臉龐。藝術老師在與幼教老師討論後,不斷地思考著:要怎麼讓他們喜歡來上學?藝術課能夠做些什麼呢?或許可以從認識學校出發,讓小小孩建立一種熟悉的安全感,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環境以及經驗不同的素材。尤其在孩子們生命初始的學習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於藝術創作的興趣,「玩」才是帶領幼兒進入創作世界的一項重要元素。
於是藝術老師以五感的色彩遊戲、不同素材的質感體驗,讓小小孩的身體能夠與身處的環境以及各式各樣的素材,達成一種協調,並且透過不同活動的參與,愉快、大膽地體驗和嘗試,並且樂於和同伴一起分享。等到孩子們開始走向學習的探索世界,便能展開想像力、觀察力與表徵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與創意。
顏色在哪裡?
藍色在哪裡?綠色躲去哪?紅色在花朵裡,黃色在我衣服裡!
走!用神奇的工具,畫出彩虹的話語。
紅橙黃綠藍靛紫!!顏色通通跑到身體裡~
第一堂藝術課,老師準備了不同顏色、不同特性的素材,例如:毛根、玻璃紙、蓪草等等,事先放在小小孩的工作服口袋裡。接著,請孩子們找出藏在他們身上的祕密寶物,看看它是什麼顏色?再一起找找看教室裡、校園中有哪些一樣的顏色?於是,孩子們展開了一場與色彩的相遇,戶外遊戲場、情境牆都有孩子的足跡與發現。
回到藝術教室,桌上擺放了彩色顏料、各式各樣的工具,包括了滾輪、海綿、刷子、叉子、湯匙、玩具車......,由孩子們自由挑選喜歡的工具,用滾的、刷的、壓的、蓋的等等好玩又有趣的方式,在鋪滿了白色畫紙的地上盡情創作。
藝術老師想讓孩子感受一件事,那就是畫畫其實有一百種方式,並沒有一定的規則。於是孩子們開心的遊戲,探索著不同工具和顏料所帶來的創作樂趣,甚至開始用小手塗抹顏料在自己身上。對小班孩子來說,素材的滿足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只見大家都玩得很盡興,僅有一開始時有幾個孩子放不開,但在看到其他人玩得不亦樂乎之後,也非常地投入在這場和顏色玩遊戲的創作活動中。這堂課,是藝術老師第一次認識這一群孩子,也是他們第一次認識藝術老師、認識藝術課~
刮一刮、刷一刷、蓋一蓋,畫畫可以不一樣。顏色跑到身體囉!
大紙張小紙片
第二堂藝術課,老師帶入了「紙」這項素材,希望顛覆紙只能用來畫畫的既有印象,讓小小孩對於素材更富有想像力。因此,藝術老師從班上回收了一些大紙張,發給每人一張紙。至於這張紙可以怎麼玩呢?有人把自己包起來,大大的紙張頓時變成了房子、變小樹、變花朵、變裙子、變披風;下雨了,還可以兩個人一起遮雨;摺一摺,變成了小船;撕一撕,變成了帥氣的腰帶、頭上的帽子、臉上的鬍鬚、兔子的耳朵……。身體的創意語言、撕紙的聽覺感知、與同伴的遊戲互動,都在當下有了最直接的表現和回應。
慢慢地,紙張越來越小,到後來大家一起把手中的紙張撕成了小紙片,往上跳動灑下,教室頓時下起了彩虹雨,不管玩幾次,孩子們一點都不覺得疲累。紙張、顏色與孩子身體的互動,讓小小孩愛上了好玩的藝術課,想像力也悄悄地蔓延滋長,這些都將成為孩子未來創作時的養分。
粘粘顏料
接下來的這堂課,藝術老師帶來新的素材「白膠」,讓孩子們體驗嘗試一下,如果將白膠加入顏料裡,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在引導圖像的回顧過程中,前兩堂藝術課的經驗勾起了孩子們對於顏料的感官記憶。不過當手中的顏料換成了白膠,摸起來卻是黏黏的,等到乾了之後,還能撕下一層透明的薄膜,奇妙的感受帶來了許多樂趣。
到了創作時間,老師準備了三原色顏料,逐一加上白膠之後,邀請孩子們用手指頭來進行黏黏顏料的溜冰遊戲。最後,回收使用上一堂課撕碎的小紙片,黏黏的小手體驗了不同於之前的撕紙觸感。只見有人一片一片的排序整齊,有人則把紙片覆蓋在黏黏顏料上頭,不同孩子的個性也在此展露無疑,藉由素材的操作,也讓藝術老師更加認識這群孩子的發展狀況與能力。而白膠所帶來的全新創作經驗,使得小小孩對於素材的掌握和使用,有了更深刻的概念印象。
校園的痕跡
這一天,藝術教室出現了一只神祕箱,好奇的孩子們用小手輕觸摸索著,想要知道裡頭究竟裝著什麼?最後答案揭曉,原來是「陶土」。然而,對於從未見過這項素材的孩子來說,陶土僅是摸起來冰冰軟軟的物件而已。於是,老師發給每位孩子一塊陶土,給予充分的探索時間,讓小小孩展開與陶土的第一次接觸。有的孩子用力撕開,有人將它壓得扁扁的,有人則是搓一搓、揉一揉......易塑的特性讓孩子們大玩特玩、好不快樂!
最後,跟隨著藝術老師的腳步,孩子們帶著被用力拍打成一個個大披薩的陶土,來到了校園各處,延伸第一堂藝術課用顏色認識校園的活動,老師在這堂課更想要引領孩子們對於所身處的環境,能夠產生一種「情感」的投射。於是走廊的馬賽克地磚、陽光舞台的木頭地板、校園中的清水混泥土外牆、樓梯轉角的格紋護欄,都在小手的拓印與不同質感的呈現中,讓小小孩對於生命中的第一所學校有了更多的感知體會。陶土成為了連結校園環境與幼兒情感的重要媒介,塑造了彼此的共同記憶。
學校變顏色了
從校園環境的探索出發,引發了孩子的情境共鳴。藝術老師延續了玻璃紙的使用,又加入了全新的素材「卡點西德」,以投影的方式,探討顏色與光影之間的關係,讓小小孩加入更多的想像,一起幫學校變顏色、和色彩玩遊戲。只見不同顏色與形狀的組合,黃色的半圓形加上長條形,搭配一旁的黑色線條,孩子們宛如躲在大大的雨傘下一起遮雨。
考量前幾堂藝術課,孩子們已經有過「撕」的經驗,為了讓孩子體驗不同的創作形式,每一堂課都有新的挑戰與嘗試。然而卡典西德對小班孩子來說其實有點難,必須透過「剪」的程序才能進行後續的創作。原本老師也在思考「剪刀」的出現會不會太早了一些?但評估這群孩子的能力發展還不錯,老師決定試試看。果然小鹿班的孩子都很厲害,雖然僅是重複地剪貼著,專注的模樣以及對於素材的探索熱情,讓小小孩完成了第一次的剪貼創作。
小草坪探險
當孩子們對於校園越來越熟悉,藝術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到了戶外遊戲場,請大家拿著放大鏡,一起觀察學校的綠色草地。於是,環境裡平時看不見的細微事物,此刻盡在眼前浮現,還有人發現草地上的毛毛蟲呢!
有了之前的陶土捏塑經驗,超輕土則是這一次的創作素材。讓人驚豔的是,小小孩的表徵能力慢慢地顯現在作品中,搭配老師提供的彩色小石子,草地和遊戲場的輪廓逐漸成形,他們已經學會將所發現的事物,透過素材的創作轉化為作品。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賴碧慧、吳亮慧、劉冠麟譯 (2008)。幼兒藝術與創造性發展。Schirrmacher, R. 著。臺北市: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