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都沈迷於這本書中,原來看書名以為是更輕鬆的讀物,但是意外的相當紮實,立論清楚,也給了很多背景知識的深度,但是文字上又是好讀的。最有趣的是作者善用比喻,像是對於omega-3和omega-6兩種脂肪酸在細胞膜上的功能和差異,他就給了超有畫面的兩兄弟比喻。
作者是倫敦減肥手術門診的外科醫生,他對於一般常識上認為過重的人一定是因為意志不堅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因為很多減肥方式都能夠在短期內達到效果,但是為什麼長期下來,很多人都痛苦的回到了減肥前的體重,甚至更重?
現在通用的科學減重方法,是計算卡路里,7000大卡一公斤的公式。但是事實上,在食品工業化之後,我們平均相對於以前的人多吃了非常多的卡路里,要是按照這樣的方式計算,早就遠超過現在的平均體重,但是沒有。相反的,嚴格計算熱量減肥的人,也是在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稍微多吃一點點,體重就會回復,並且食慾很容易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本書的主要論點,在於我們的身體有一個「體重設定點」,來自於我們長久以來的演化,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飢荒時活下來,並且在吃太多的時候,透過增加代謝維持體重以免突然負擔過重。
只是這樣遠古的保命設定,遇上了現代的西方飲食:高糖、少營養素。
雖然吃進了很多熱量,但是因為飲食成分的關係,身體卻判斷為營養不足,於是拉高了體重設定點,在潛意識中,默默的讓人增加食慾並且減少代謝來讓人吃下更多的東西,以期得到足夠的營養素。
於是,身體拿來判斷體重設定點的那個關鍵的營養素是什麼呢?
可能很多,但是透過比對現代和以前的飲食習慣,關鍵處也許在於omega-3和omega-6的攝取比例。omega-3只在新鮮的食物中有,源頭是葉綠素的光合作用,於是深綠色蔬菜有,吃藻類的魚類有,有吃草的家禽家畜也有。凡是有保存期限的食物,尤其是加工食品,都不會有omega-3。於是想了想我們的一日飲食,這兩者之間的比例早就不是以前的1:1 - 1:4,尤其現在的養殖業餵食的多半都是穀物,因此那些動物體內的omega-3比例也不足。
於是在普遍的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糖類攝取過多(關鍵)、omega-3比例過低的等等生活環境的圍繞之下,現代人的體重設定點越來越高。
按照這樣的邏輯看下來,改變飲食環境和生活習慣就是長期減重的唯一方法。作者在最後也給了一系列的建議。
非常有趣兼具深度廣度又好讀的代謝和營養學觀念之書,我在這裡只是相當粗淺的概括介紹了一下。老是聽人家說原型飲食、生酮、蔬食等等各種標榜健康的飲食或減肥方法,但是想了想那個7000大卡一公斤的公式,又覺得吃什麼不是都一樣嗎?
雖然說體重設定點的這個論點,現在好像很難被科學實驗計算量測,但是依照經驗我也發現,吃什麼在體重上的表現是很不一樣的,比如說吃麵包相對於炒飯好像就比較容易胖,至少本書提供了這方面的解答。我很喜歡,推薦給有興趣的人。
[私心]
有興趣買讀墨電子書的人,歡迎點下方網址購買。(我可以得到3%的推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