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族都有其自身發展出的文化, 所謂文化, 簡言之就是生活方式及其所創造之典章制度, 文物乃至思維邏輯, 但這些都會邊受到其生存空間自然條件的制約, 因此不同生存空間的民族, 會產生不同形式的文化, 也因此「文化」只有不同而無優劣之分, 不過文化中所創造的物質部份, 則是可以比較其優劣.
因此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傳統文化, 許多文獻說某個民族沒有文化, 這是說不通的, 只能說某個民族文明(civilisation, 指創造出之物質)比較落後, 而文化(Culture 偏重於精神方面)只有不同, 不能比較, 邏輯上所謂「異類不比」, 正是此意。
雖然每個民族都有其傳統文化, 但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創制自己的文字, 文化需要靠文字始能延續與傳播, 因而沒能創制文字的民族, 其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播都會受到影響。
人類創制文字最初都是從繪畫開始, 也就是所謂的象形文字, 具體的事物可以畫下來, 但抽象的語詞, 卻無法以圖象来表達, 因而往往從最初的象形文字改變為標音文字, 如埃及、巴比侖等是, 但華夏民族則以「象形」、「形聲」、「轉注」、「指事」、「假借」及「會意」這六種方式, 克服了象形不能表達抽象語詞的缺點, 創制了沿用數千年的漢字。
當今世界上可能有數十百種文字, 或許更多, 但從其創制的原理而言, 只有「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兩種。表音文字或稱聽覺文字, 必須唸出來聽了, 才能明白其字意, 目前全世界的拼音文字都屬於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或稱視覺文字, 必須看到字, 始能明白其字意, 目前使用表意文字人口超過二千萬的, 只有漢字。漢字依其造字原則(上文所說的六種方式)造成漢字, 因此漢字每一筆都有其原理, 少一筆或多一筆都會破壞了造字原則, 改變了意義, 更會失去了漢字獨有的美感。每個漢字都承戴著中國文化的精髓, 不容隨意更改其筆畫。
誠然有一些漢字筆畫較多, 如「龜」字, 一般在平時寫時多寫成「龟」, 其實「龟」字古已有之, 並不是簡體字, 平時在正非式文件為求快速使用簡體字並無傷大雅, 但如若在正式公文書、教科書、證書等, 如使用簡體字, 則是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也會喪失其效力, 這是無庸置疑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 中國確實有許多文盲, 中共建政後, 為消除文盲, 加強人民的識字率, 制作了幾百個簡體字, 並以簡體字制作公文書、教科書, 且稱原有的漢字為繁體字。事實上, 傳統的漢字正確名稱應是正體字, 並無繁瑣多餘的筆畫, 怎可將其稱為「繁體字」?
從此在大陸的學生都只認得簡體字, 除了大學文、史科系學生因要從古文獻吸取資料, 必須認得正體字, 一般大陸知識份子對正體字大多不甚了了, 這等同自外於傳統文化, 是很不智的作法, 也可以說是對博統文化的破壞。
中共雖然出版了許多簡體字的書, 但是《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太平寰宇記》、《玉海》...等史書, 由於篇幅太過龐大, 以《四庫全書》為例, 總計著錄圖書三千四百七十種, 七萬九千零十八卷, 另有不錄其書而僅存其目六千八百十九種, 九萬四千零三十四卷。可見這些叢書篇幅之大, 真可說是卷秩浩大, 如果要全部轉為簡體字, 不僅需要如天文數宇的經費, 更需要數以萬計文史方面的人才, 可能需要數十年乃至百年的時間, 這等於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等於大陸除了文、史科系畢業生外, 一般知識份子對上述這些大部頭的叢書都看不懂, 對知識份子而言, 這是莫大的損失。
在台灣, 一直使用正體字, 所以一般高中生只要其國文具有中等程度, 便可以直接閱讀《史記》、兩《漢書》⋯《資治通鑒》等史傳, 而且接受正體字教育者, 可以很輕易依據上下文看懂簡體字, 但接受簡體字教育者, 則很難看懂正體字。就文化的道統而言, 中國文化的道統在台灣, 這是不容置疑的。
中共把一些簡體字改的可說是毫無道理, 如「麵」字, 依造字原則從麥, 從丏聲, 被簡化為「面」, 與臉面的面相同, 完全與麥無關; 再看「愛」字, 被簡化為「爱」, 請問去了「心」還有愛嗎? 簡體字「干」字既代表「幹」、「乾」又代表「擀」,如果單獨出現「干」字, 則不知道何意。還有「蕭」字被簡化為「肖」字, 很可能許多大陸的知識份子不知道蕭何、蕭道成、蕭衍是何許人, 同樣的「蕭規曹隨」也不知作何解, 從這個角度看, 簡體字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巴比侖、印度及中國, 依據英國史家東比或譯為湯恩比(A,Toynbee)於其所著《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一書中, 提出文明必經:「誕生、茁壯、成熟、滅亡」這四個過程, 以之衡量埃及、巴比侖、印度文明乃至希臘、波斯文明, 都能成立, 唯獨對中國文明不能適用, 這其中的原因雖多, 但自秦始皇頒行書同文後, 中國所有的文獻都以固定的漢字表達, 而這種固定的漢字一直沿用至今, 這應該是中國文明不墮入湯恩比所設定的文明發展的「定律」的重要因素, 於焉可見正體漢字承戴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 正體字的功能何其大焉。
漢人的語言約略言之可分為官話與方言两大類; 而官話又可分為: 北方官話、上江官話及下江官話。 方言則更為複雜, 約略言之有: 吴儂方言、閩浙方言、兩廣方言、閩南方言、客家方言; 如此複雜的語言, 如此南腔北調, 如果只憑語言, 根本無法溝通, 兩千多年來四方之民所以能溝通無礙者, 端賴有統一的正體字, 從而可見正體字的功能何其大也。
大陸推行簡體字, 又不能將所有古文獻全部簡體化(其不能簡體化的困難前文已有敍述), 這等於阻礙了一般國民閱讀、研究古文獻之路, 對推廣傳統文化絕對是莫大的傷害, 總而言之, 簡體字不可取, 所幸大陸近來已有不少民間出版品已用正體字印刷出版, 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正確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