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在全球,這些年頭,大家也活得好不容易。有多少難關被理解,有多少心聲被聽見,有多少需要被支援?我們也是如此艱難地活著。若路途上,有人理解、明瞭,甚至同行,再苦澀的旅程,大概可以走得更溫柔,走得更堅穩。
作家陳雪曾說:
「我期許自己可以柔軟地感受痛苦,能夠同理他人的痛苦,能夠對自己寬容,對他人仁愛。」
這是一間小學,全級四年級孩子教會我的事。
===
與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合作,四天日子不上課,跟全級四年級學生進行以「同理為」為主題的敘事體驗活動。
活動的目標是希望帶出——每個人心中都有把鎖,只有找到合適的鑰匙才能開啟別人的心窗。而「同理心」正正就是那把能開啟別人心窗的鑰匙。因此,學生化身為「同理掌匙人」,身懷一枝名為「『同理』啱Key」的鑰匙,學習以「同理心」來換位思考、感同身受,並善待他人。
一、「同理心」有甚麼時代意義?
//在停課及網課不斷的「新常態」學習模式下,學校原本的課時已相當緊迫,但校方仍特地騰空四天時間,讓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體驗活動。
蘇詠思校長表示,自疫症以來,學生、家長及老師也很需要被理解及包容,因此特地為學生舉辦以「同理心」為主題的活動:
「疫症令眾人的生活習慣、學習模式、家庭狀況有明顯的改變,這些改變、這些處境是很需要被諒解及體諒的。」
她認為要彼此諒解及體諒,關鍵就是對人要有「同理心」,
「在這個時代下,抓緊機會跟學生分享能促進人際互動、關懷他人的同理心教育,實在刻不容緩。」
學校輔導主任趙慧思姑娘說,
「當學生能夠同理他人,往往也能跟別人進行有效的溝通。疫症的緣故下,學生少了很多與人實體互動的機會,所以裝備孩子有同理他人的能力,形同促進他們的人際相處及溝通。」
活動口號是:「We Care, We Share」,因為願意以「同理心」去「Care」他人,他人也較容易打開心扉地「Share」。//
===
二、甚麼是「同理心」?
生命教育機構 (Why Not Education) 總監林秋霞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同理心」活動
//生命教育機構 (Why Not Education) 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
「四天後,學生能掌握同理心是:一起『同』行、『理』解對方、用『心』代入。能貼地的與人『同』行,少不了『先理解』、『後代入』對方的將心比心及設身處地。因此,『同理心』其實帶有濃厚的利他精神。」
林老師補充說,透過戲劇體驗,讓學生探索「同情」與「同理」的不同,他們能指出:「同情」與「同理」同樣重要,但程度上有所不同;先有「同情」,再有「同理」;有「同情」,不一定能「同理」;「同理」,不等於「同意」;「同理」是既理解,又能代入別人的處境及感受。//
===
三、逆向角度反思「同理心」
//校方認為對小學生而言,可能未能立刻體會甚麼是「同理心」。所以,學校以從逆向角度,跟他們一起探索:
學生的回應值得師長反思:關於責備、侮辱、輕看、否定、取笑、風涼、比較、粗俗、抹黑的話等。
若自己傷心難過時,不想聽到以上的話,若設身處地將心比己,其他人亦同樣如是,不喜歡聽到這些話。此時,在禮堂的學生,紛紛舉手回應:
- 「原來同理心中的『理』真的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是無法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
- 「我有時候不明白一些人為甚麼會有一些表現,因為我沒有從他的角度來去思考。」
- 「如果一個人有同理心,他才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真正的幫助,否則那些幫助也是很短暫的。」
- 「我不是他,我無法完全理解及代入他的感受,但我想嘗試,因為我也想別人這樣對待我。」//
===
四、如何對別人有「同理心」?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從三個原則為出發點,分別是「察覺他人需要」、「關心對方的看法」,以及「協助他人發展」。透過這些原則可有效了解他人的觀點,繼而認知別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也同步提高個人的同理心。
四天活動期間,學校從一套講述被欺凌的電影說起,跟學生探討「同理心」的重要,並以敘事體驗的方式,讓他們自主探索「同理心」的定義及意義。對小學生而言,把「同理心」由抽象概念,化作具體態度及行動,尤為重要。老師運用三個表情公仔 (Emoji) 及動作來教導學生「同理三部曲」,亦以身體六個部位來呈現「同理心」。學生在第四天,能靈活應用這些技巧於日常生活個案中。
「同理心在生活中俯拾皆是,被『同理』的對象可以是人、動物、大自然。以四個問題,啟發學生從平日發生的大小事情中,發現『同理心』。誰『同理』誰?理解對方甚麼?用心感受了甚麼?如何同行幫助對方?」
學生踴躍作答,並能從老師舉出的反面例子中,分辨哪些是「同理心」,哪些不是「同理心」,甚至哪些是「無情心」。//
===
五、學生:「我要拿個心出來!」
在活動最後一天,導師請學生思考「善待他人」與「同理心」的關係。
學生的回饋相當動人:
- 4A班的李欣霏同學認為「同理心」是「想別人怎樣對自己,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故此,她在活動後明白到不可取笑或歧視別人,要代入其處境加以理解。「我們也要善待身邊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大家都是想好好地活著。」她看見一位平日較少流露個人情感的同學流淚,「她當時一定是很感動,因為她之前是不會這樣的。」
- 4D班的束滈洸同學指「同理心」中必不可缺的元素是「尊重」,「我會以同理心來對人好。」問及他為甚麼會這樣做,他說:「這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開心,別人開心,我就開心。」
- 4B班的楊竣嵐同學認為老師分享個人「不被同理」的經歷,讓他深有同感。他坦言自己寫字不夠美觀,會被同學取笑,亦不被家人理解,「我真的很努力,但我寫字真的不是天生很美觀那種。我希望大家都知道我已盡了很大的努力。」他表示自己會「拿個心出來」與人相處,好好感受別人的心情。
- 4C班的黃樂諭同學欣賞同儕的勇氣:「我沒想過大家會這樣樂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的心事。他們很勇敢,我很替他們高興。」她期望自己日後可以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原因是「未理解清楚別人的需要下去幫助別人,可能沒有太大的幫助,那些幫助的效果是短暫的。」
===
結語:先「同理」自己,再「同理」他人
「同理」別人前,讓我們先「同理」自己。
自己都不理解自己,自己都不接納自己,自己都不善待自己,我們實在沒有能量,沒有胸襟,沒有經驗去同理他人。
村上春樹說:
「人心和人心不只是因調和而結合的,反倒是以傷和傷而深深結合。以痛和痛,以脆弱和脆弱,互相連繫的。」
當我們願意分享表達自己的軟弱苦楚,當對方又願意不加評論地聆聽與陪伴,理解及代入,與人連結的力量,就會啟動。
我們的心,會流淚、會心酸,同時也會平靜,會暢快,甚至平安。
「同理」的心是柔軟的,是溫暖的,也是痛楚的。
理解別人,代入感受,
會與人同喜,也會與人同悲,
悲喜交錯,苦樂同行,
心懷仁義,不忘慈悲。
這是對自己的期許。
就像《奇蹟男孩》所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生命教育】善待他人是一種能力:四天體驗活動感受「同理」的力量
【同理心教育】「同理」啱Key,同你啱Key
【給小學生的「同理心教育」】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同理心教育」,歡迎留言及私訊我們,讓我們陪伴孩子,走得更遠,走得更暖。
原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