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前些天已經寫了一些,只是資料的整理和表達花了一些工夫,我先將我想到的,和正在做的寫出來,一段時間過後,如果有些什麼體悟的話,再來分享。
●胰島素對葡萄糖的不敏感是哪種不敏感呢?
(1)找不到葡萄糖在哪裏?沒發現,感應不到。或是
(2)葡萄糖抗拒,築起銅牆鐵壁,不讓胰島素進去呢?
我一開始預設的是(2)葡萄糖的表面太厚了,胰島素進不去,所以在冥想時,用水或光,先將葡葡糖壁弄薄一點,胰島素就可以順利地進去。
今天,我將它和我覺察不到情緒一起看,可能是
(1)-1.胰島素沒發現葡萄的存在,就不能對它起作用,葡萄被什麼東西障礙、遮蔽了
最近才想到,是胰島素找不到葡萄糖在哪裏?感覺不到葡萄糖的存在嗎?所以不能發生作用,被什麼東西障礙住了,所以我的冥想就改變方式,針對這不同的原因,將障礙物去除。
當我們吃了東西,消化吸收之後,血糖升高,通知胰臟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出來,自己迷航了,找不到葡萄糖在哪裏?2者同時存在血液裏,可是互不交通,不知道對方就在隔壁
→對,我和他人(還有和我自己)的情感互不交通
我的另一個說法是:
(1)-2.胰島素好像用鑰匙打開葡萄糖,但葡萄糖沒反應,打不開,就不能進入細胞提供能量
或是要反過來,是葡萄糖不理會或是沒感覺到胰島素想要打開它?主詞相反。
我之前一直將胰島素當作主詞、主動方,看起來不一定是那樣的。
→像:我沒感受到情緒,是我不敏感,或是情緒關起門來,不讓我感受呢?
胰島素不敏感,是胰島素的功能差,不能發揮作用,或是葡萄糖拒絕被它反應呢?
我想想,應該是前者,情緒有出來,只是「我」沒覺察到;胰島素要對葡萄糖發生作用,只是沒作用。
(以上是我的推論,希望讀者知道我在說什麼?)
●事情要大一點,我才能感受到;血糖濃度要高一點,才能被使用到一些
我覺察不到情緒,所以事情要發生很大,才能激起我的情緒,我才會注意到—那是以前的情形,經過再三反覆發生後,我才發現的;
因為我的胰島素功能不好,所以我的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要高一點,葡萄糖才會多少被利用到。之前,我的血糖值是標準的(在吃藥之中),胰島素能起作用的葡萄糖的量不夠,進入細胞的能量較少,所以我沒力氣,上次醣化血色素升高到6.6(之前6.4),是在因應我的情況,我不必為此擔心。
還有上次回診,血液檢查後一個月(11月初),每餐飯後容易餓,沒力氣,一直吃蛋白質的東西也止不住餓,後來決定,每餐不吃那半份糖的水果,這半分糖改吃澱粉(原吃三分之一碗,改為吃半碗),才沒那麼餓。
我這麼每餐吃三分之一碗飯已經2年多了,都沒問題,11月初會那麼餓,我的推論是,我吃的澱粉被利用得比較多了,消耗完了,所以我會很餓,我現在的做法是因應身體的反應,餓就多吃點,當多吃蛋白質和菜都步不住餓時,就該澱粉多一點。
●胰島素的功能沒有變好
對於吃東西(項目和份量),我都沒問題了,最近發現早上飯前血糖高,因為6小時沒吃東西時,肝糖會出來,胰島素對於肝糖還是沒作用,在血液中越來越高,我試過幾次,清晨3:30起來上廁所後量一次,然後7點多早餐前再量,至少會多20。
西醫的做法只是消除症狀,血糖高,叫我們少吃醣類食物,吃藥阻止醣的吸收,其實,胰島素的作用根本沒有變好啊!不能只靠醫藥,這些慢性病的病情會越來越壞的,我同時用的是身心靈的方法,希望能找到有效改善的方法。
●我增加對情緒的敏感度
同時胰島素也會增加對葡萄糖的敏感度,當血糖被利用地比較多時,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會那麼高了。胰島素的功能不好時,血糖高有它的必要性,一直用藥降低的話,可被作用的葡萄糖減少,提供身體的能量會不夠。
嗯!明白了,要時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快點反應,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改善胰島素對葡萄糖的敏感度,葡萄糖被利用的比較多,血糖就不會那麼高了。(以上2021.11.23.寫)
●我可以做的舉例:
雖然說「要對情緒敏感一點」,有亞斯特質的人就是「情盲」,對情緒不敏感,根本做不到,跟對視障的人說:「你要看清楚喔!」一樣,這麼說是白搭,需要藉由別的途徑和媒介來得知:「現在有情緒了」,才能去反應啊!就跟視障者要用摸的,聽、聞、問等來確認視覺得知的訊息。
■我目前可以做的是:
1.我的身體會告訴我,要好好注意它的訊息,餓了、累了、冷了,頻尿、拉肚子、胃痛、頭痛等,都是訊息,上床後睡不著,要起來靜坐、打哈欠,讓思緒安靜下來,就能入睡了—這些身體的訊息是我可以感受到的,然後依照它的提醒,去做些改善行動,或覺知是什麼情緒出現了。
2.我對於基本的情緒可以感受得到(書上也有寫,複雜的就有問題),如:喜歡、舒服、煩躁、焦慮,想、不想,討厭、耗能等,就用這些基本的覺察來運用。
3.不再那麼依靠紙條提醒記憶。以前因為事情很多,擔心忘記了沒做,事後很麻煩,就依靠將待辦事項寫在紙條上,免得占據我腦袋的空間。
現在仍然會記,但是不一定會看,想自己練習腦袋的連結。比如走到某個路口,會想一想:「有事要辦嗎?」經過某區店舖時,停下來想想有要買什麼嗎?待辦事項常常會浮出來,我說那是在練習我腦袋中的連結,試圖將資訊接起來。
■我這幾年有刻意做些讓自己愉快、舒服的事情,辨認出自己不舒服、不喜歡的,時時刻刻覺察,不再完全以理智來選擇。不過對於情緒的覺察速度和程度,還有反應速度還要練習,心理師說,可以加快到情緒發生的幾分鐘後,以前可能要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年才會清楚意識到。所以,對自己的情緒覺察,要求和期望是「幾分鐘」後,不用像一般社會人的「馬上」、「當下」。
■關於我仔細的部份—對自己的事情仔細就好,家人或他人的事情就儘量不去看,不插手,不花費心力,界限、領域劃分清楚,那是他的事情,他會處理。
還有用量來限制,如:女兒最近生小孩,回去看她時,對她提供意見,一次只說一件就好,其他的就閉嘴,她的資訊來源很多,不需要我的意見;寫文章時,舉例只寫3點,最多5點,東西太多,讀者的注意力也有限。
公共的事情覺得很煩的話,一樣不看不聽,我已經老了,許多任務完成了,不用事事都關心,將自己的事情管好就好了。
■我不會欣賞藝術,對於美的東西不懂—只要清理得乾淨,收拾整齊,我就覺得很美了,不懂就不懂,不用強迫自己去懂。
■不會欣賞音樂—我不喜歡聲音,安靜最好,屋外有鳥叫,走路的時候有蟲叫、鳥叫,那是最好聽的音樂了。
總之是接受自己的不能、不足,想出迂迴的方法,只要和「正常」的情形比較靠近就好,不期望要和一般人「一樣」,這麼迂迴的方式是比較耗能,那就少做一點,讓自己的能量平衡,不要太累了,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就好。
原來,糖尿病是在告訴我,我對我的情緒不敏感,以前有這麼想,只是找不到我哪裏不敏感?現在終於找到了,只要增加我對情緒的敏感度,胰島素對血糖的敏感度也會增加,血糖就會降低了。如果這個方法是對的話,會反映在我的血糖上,如果不對的話,就要繼續尋找了。
生病是在告訴我們有事情做錯了,只要看懂,改變觀念,調整做法,病情就會改善了—這是我這家身心靈成長的說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