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古典難題,到底該選擇我們熱情之所在,還是依照自己的專業能力做選擇?
社會新鮮人難免有這樣困惑,久待職場的人更是抱持這疑問在心中悶燒枯竭,到底什麼樣的選擇對自己有幫助?假如選擇不同,是否可以換來更高的成就?
他認為假如只有熱情,我們只會做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但是由於專業能力與技巧不足,終究無法取得必要的關注,也就無法獲得理想的收益,容易不了了之沒能延續。
相對如果擁有專業,卻對自己專業領域缺乏熱情、興奮感與好奇心,那麼也永遠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
要想在職涯領域獲得理想成功並不容易,但是假如能夠找到自己熱情與專業的交集,也就是屬於自己的「好球帶」,或許可以產生更大的可能。
然而,就算是找到自己專屬「好球帶」也不意味著就此風平浪靜。將自己控制在「好球帶」是必要條件,對於取得理想成功而言遠稱不上充分,還得要考慮能否為社會帶來價值。
有些人會認為,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成功,都是從窮人身上剝削壓榨而來。但作者認為事實上並非如此;靠自己能力致富的人,幾乎都會創造出賺錢的商品或資本,創造出他人所想要的某些事物。
因此他建議,在成為成功的人之前,購買最新資訊、閱讀、學習語文能力以及提升網路素養,將時間和金錢投資在自己身上,提供能被他人利用的價值是有必要的。
沒有屬於自己的「好球帶」,沒能創造出足以被他人需要、被他人利用的價值,也不意味著得要氣餒,自覺沒有希望與可能性。
《
新富人的捷徑》中,作者透過抄襲競爭者的勝利模式,也就是透過複製他人的價值,轉換為自己的有價產品。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成立自己的事業,就必須找出市場空缺,發明新的事物才對。
但是作者認為,找出競爭者爬到頂點的模式,接著使用這些資訊抗衡並擊敗對方,也就等於了一堂免費的商業課程;透過觀察與模仿,可以學習到對方所關注的細節。
如果不抄襲這些免費課程,就得跟其他知識較少的人一樣:花錢買教訓。
況且,假如必須花很大量的時間才能跟別人表現得差不多,很快就會感到筋疲力竭,失去人生的樂趣。
概念「抄襲」有些人大概不容易接納,不過轉換認知框架,改寫成「複製」或「模仿」,或許能夠有不同的想像。
一如日劇《公司可不是學校》中的劇情,與主角對立的競爭者,常會選擇依靠自身的資源或資金去複製或買下對方的創意。
經營一間公司要維持獲利並不容易,不論是公司或是非公司的個人,光是要在社會中立足生存往往便耗盡心神。
社會並不像學校,考試考得不理想或報告、論文沒能順利產出後的損失通常有限。在社會上要想創造出價值取得成功,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大膽,同時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