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6.10
在談台灣歌仔藝人,如何鍛鍊、創制如「江湖調」、「七字調」這種歌仔調之前,必得先澄清長期以來學者專家的誤導。
我的電腦資料夾中,存有歌仔戲老前輩呂福祿先生的兩篇訪述文章(訪述者為退休美術教師廖秀容),一是《七字調》(註一)。二是《歌仔戲探源》(註二)。因為見解與很多歌仔戲專家學者不同,卻與我看法不謀而合,所以我把它們存檔。
上列的兩篇文章,內容繁複,但有一個相同主題,就是否定「七字調」由閩南的「錦歌」而來。
據記述者廖老師說,這兩篇文章,不止是他的見聞,還是他參考歌仔戲相關書籍和資料後的成果。因此第一篇《七字調》2020年就訪述完成,事隔四年(2014)再補述《歌仔戲探源》一文。這兩篇文章涉及面很廣,有些內容我不很懂,所以存疑不談,現在只談他如何否定七字調與錦歌相關的部分,因為見解與我多年來的看法相同,就當作補充我見解的疏漏。
:::::::::::::::::
簡約的說,呂先生費勁的述說包括很多前輩(如流鼻周、阿茂師、李天祿)、以及戰前(1920年代中期到1945年)很多去過閩南演歌仔戲的藝人,如溫紅涂、筱寶鳳、勤有功、子都美(廈門記為諸都美)、賽月金.....、還有多位長期在閩南傳教歌仔戲的藝人,如溫紅涂(1920年代就在廈門歌仔館教歌仔戲,戰後才回台灣)、賽月金、月中娥(兩位後來都都終生留在廈門演戲和傳教歌仔戲),呂先生說,從來沒有聽他們提過或說過「錦歌」兩個字。
呂先生還引述廈門學者曾學文的文章,描述少年邵江海,聽溫紅涂唱台灣歌仔調「如醉如癡」的情形,然後問說:「試問閩地若有如七字調性的錦歌,邵江海為何會如此痴醉?」
因此他質疑,為什麼:
學者以《福建和台灣的劇種-薌劇》、《台灣電影戲劇史》、《宜蘭縣志》、《台灣省通志》為史料採集,替從無文字歷史的歌仔戲,寫七字仔源自中國錦歌,宜蘭為歌仔戲發源地,並勒定為台灣歌仔戲的文獻起點。無奈!歌仔戲從業人員拙於筆墨有口難辨,又無管道發聲,只能睜眼嘆看,歌仔戲的歷史任人搓圓捏扁,讓無中生有的訛史傳湠下去。(註三)
在《七字調》文中,他闢頭就說:
歌仔戲因「七字仔」成戲,它是歌仔戲最重要的資產,少了七字仔就不是歌仔戲了 。但 自從呂訴上的《台灣電影戲劇史》,誣指「七字仔」源起自中國的「錦 歌」,知識份子每談及七字仔,必將錦歌作為論述基點,「錦歌之說」也成為歌仔戲學術論文不可缺少的引 ,盤根錯節已成顯學。
文末說:
令人悲痛的是,多年來台灣研究歌仔戲學者,......以「學術強權」,戮力替從未出現在台灣任何文獻記載、生活語彙的錦歌圖立基,....再再誤傷七字仔的解釋權。
從這些簡短的引文,可見呂先生想留下歌仔戲歷史資料,維護歌仔戲文化解釋權的用心與心境。
::::::::::::::::::::::
我寫文章談「錦歌」問題共有三次,心境大概也與呂先生相似。第一次在《鄉土情節與現代化暗影崇拜》(註四)文中,我提到:
唸歌俗稱「歌仔」,主要腔調統稱「歌仔調」,粉墨登場就叫「歌仔戲」。歌仔戲的淵源關係對民間藝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可怪的是知識分子一直沿襲呂訴上的說法,說源自「錦歌」(呂訴上抄自中國大陸的說法),事實上台灣根本沒有叫「錦歌」的東西存在。
今天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三十多年前,我敢作這樣的論斷,說真的,還得有些「文膽」才行。因為在長期脫離現實的文化風氣下,那時代的台灣社會,不僅知道或聽過「歌仔」這名詞的人不多,知道歌仔戲是從「歌仔」演化來的更少,很多人甚至「想當然耳」的認為歌仔戲是中國閩南傳來的東西。
我的那幾句話,就引起宜蘭的陳建銘先生批評,大意是說我不學無術、少見多怪(註五)。於是我只好寫 《「錦歌」、『錦歌』、什麼錦歌》一文(註六)回應,說明台灣學界「錦歌說」的來龍去脈,指出這些說法、只像是「鸚鵡學舌」一樣的「人云亦云」,充其量也只是「信仰」層次的認定,是無可信度可言的捕風捉影。
我和陳健銘的討論「錦歌」的文章,卻意外的觸動閩南學者的心事。 劉春曙先生以「繫鈴人」的角色,說明「錦歌」名稱的由來(註七)。他為了解釋台灣沒有「錦歌」名目的原因,竟「不打自招」的說明「錦歌」這名詞,是他於1953年,帶頭「創造」的新名詞 。於是我寫《「錦歌」、「台灣歌仔」、「錦歌研究會」》(註八),說明「錦歌」是莫須有的名詞、台灣歌仔與閩南歌仔內涵不同、「錦歌研究會」是他們「芳草計畫」的一個重要項目。
我的最後這篇《「錦歌」、「台灣歌仔」、「錦歌研究會」》的文章,只在台灣歌仔學會會訊中刊出,相信看到的人很少,呂先生應該也沒有讀到。
我的文章,自認對「錦歌說」已經作了有效的翻案。但是學界視若無睹,情形仍然如呂福祿先生所說:
知識份子每談及七字仔,必將錦歌作為論述基點,「錦歌之說」也成為歌仔戲學術論文不可缺少的引文,盤根錯節已成顯學。
多年來台灣研究歌仔戲學者,...以「學術強權」,戮力替從未出現在台灣任何文獻記載、生活語彙的錦歌圖立基,....再再誤傷七字仔的解釋權。(註九)
附註:
註三、為台灣社會記錄即將失落的歷史圖像
三十幾篇,已集結成「見錄歌仔戲」一書,2015,12,稻香出版
社。
1987.4.27)
註六、《歌仔戲中的錦歌----「福建民間音樂簡論」讀後》,俗曲藝
51期。後來改題目,收於其稻香出版社出版的「野台鑼鼓」,未將我的回應文做附錄。
註七、《 錦歌論文選輯--錦歌題外談二則之一》,1991.10.漳州薌城區文化局、漳州薌城錦歌藝術研究會印行。 )
註九、同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