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俄烏起戰,特再寫此文,以作反思。)
前文《湯武革命的反思》,點出孟子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這要視乎被征伐當地的人民意願。如果民悅,就是仁義之師;相反的,若百姓不悅,這個軍事征伐,就是侵略,就是逆天而行!
在《孟子•盡心下4》記載到周武王伐殷,只不過出動了三百輛兵車,三千個勇士,就如此而已?非也。武王之所以能大敗殷紂,最重要的是周武王對當地的老百姓宣告:「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也就是說,百姓不用驚懼害怕,我軍是來安定你們的家園,而不是跟你們百姓為敵的。這就是「仁者無敵」的本意。仁者無敵,這句話不是對其他諸侯國說的,否則就變成「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這句話是對天下百姓說的,正因為是仁義之師,是來拯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仁者不與百姓為敵。依孟子的反省,其結論得三個字:「焉用戰?」百姓心悅誠服,又何須動用武力呢?
以上是以仁義之師來反思征伐之道;以下再從是否天意來判準。
話說齊國趁燕國內亂,出兵伐燕,把燕軍打敗。齊宣王以此事來試探孟子的看法:
齊宣王說:有人建議我不能占領燕國的領土,但又有人建議我占領它。講真的,齊燕兩國實力相當,但我軍竟然在五十日內一舉大敗燕軍,單憑人力是辦不到的,相信是天意。若不取,則有違天意呀!
孟子很婉轉地回應,他說:若燕民心悅誠服,則取而代之;相反的,若燕民不悅,則勿取。是否屬天意,只能是由天下百姓來決定的。
其後,齊宣王坦白地說:現在天下諸侯都打算伐齊救燕,那怎麼辦呢?
孟子很直截了當地回話:此時還不施行仁政的話,這分明是自己發動天下人來攻打自己呀!王趕快發布命令,把燕國俘虜來的老少,送回原地,把燕國的寶器全送回燕國,再和燕國人民商議,給他們另立賢君,把主權交回燕國人民,然後撤離燕國,這樣天下諸侯就沒有藉口出兵了。
以上是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但歷史告訴我們,齊掠奪了燕國十多座城池,事隔三十年,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幾乎把齊國滅掉了。
這就是歷史,歷史是會重演的!
(寫於202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