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與這個世界有四種不同的關係,分別只是有否活出他們自己而已,可以說是他們人類圖裏的信息.
1. 他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受害者.
2. 他認為自己創造了他經驗的世界.
3. 他和其他人創造了他所認知的世界.
4. 他明白自己只是更高存有的代理人,透過他運營這個世界.
如果一個人勉強他自己,不選擇以他自然的方式活出自己的時侯,他也很容易看到這個世界常常會勉強他,最後也很容易陷進第一種關係裏面.因為他的心會造就他的外在世界.
在第一種關係裏的人,可能會常常會以這種方式和自己對話:“
如果我當初…,我現在就…”
“我不能…”
“我沒有資格/沒有能力/沒有錢……”
“我不知道…”
“我怕……”
“為什么我總是…”
這種從否定自我的方式出發的自我對話句型,可以簡稱為第一句型.
稍微好一些的,可能會以這種方式和自己對話:
“我需要…”
“我應該做…..”
這種強迫自我角度出發的自我對話句型,可以簡稱為第二句型.
遺憾的是,第一和第二句型的自我對話方式,都不足以讓人走向第二種關係裏面.
走至第二種關係邊上的人,他會開始以這種方式與自我對話:
“我絕不會…”
“我肯定再也不會…”
運用類以句型作自我對話的人,可以說比較有意識地罷脫自己是這個世界受害者的身份,平均而言走到第二種關係的邊上.但仍然以否定的語氣與自我對話,可以簡稱為第三句型.
在穏定走到第二種和第三種關係的人,他可能會以這種句型與自我對話:
“我是……(正面形象)的人”
“我可以……”
“我相信…”
“我尊重……”
“我決定……”
假如一個人的自我對話,大部分都是這種句型,那他比較有機會走在第二種和第三種關係裏面.這種句型可以簡稱為第四句型.以第四句型對話的朋友,才會開始明顯感受到自我對話帶給他的力量.想想看,在2008年時,是誰曾用過第四句型,改變了歷史?
走到第四種關係的人,他已經很清楚的意識到,他自己只是這個世界宏大系統裏面的一個部分而已,也看到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件的緣起緣滅的過程,個人只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而已,有更高的存有在這個過程引導着他,在這個系統運營.
也因為他了解這個過程,他可能很多時侯沈默不語,因為他知道語言不能精準地表達整個過程.即便表達,他也可能會用:
“這是……”
一種以抽離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句型,簡稱為第五句型.
有時侯,以這種句型和其他人交談,會被人覺得自抬身價,高高在上的感覺,但只是反映出不理解這類人言行一致的思想背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