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歲多的小吃貨,認真的嘟嘴跟媽媽說:「我的hello kitty不開心!」
媽媽認真問:「你怎知它不開心?」,小娃認真若有所思說:「因為他沒嘴!」
朋友家的女娃,從小就愛吃,吃時表情多變且快樂。雖說話還不清楚,也愛學人說,更愛跟著電視唱跳!
我想,人的智慧學習,不都來自自身的經驗與感受?!也由此啟發對外的同理心。
娃娃無嘴,沒能吃、唱、說怎會快樂?
真怕她前世也讀過莊子,拿起剪子幫娃娃開個嘴。
《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為了要答謝中央之帝【混沌】的熱情款待,突然想到一個報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方法,讓中央之帝【混沌】能與一般人一樣,擁有所謂【七竅】。
【倏】、【忽】二帝認為,人類都有所謂【七竅】,能聽好聽的音樂,抑或聲音、能看美麗的東西、能吃美味的山珍海味,以及呼吸芳香的空氣,只有中央之帝【混沌】沒有,那【倏】、【忽】二帝來幫中央之帝【混沌】鑿開七竅好了,於是【倏】、【忽】二帝每天幫中央之帝【混沌】鑿開一竅,當七天之後,【倏】、【忽】二帝順利為中央之帝【混沌】完成七竅全開之後,當場就死掉了。
也想到古人說智慧很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兌,會意字,像一個人咧開嘴嘻笑,本意是喜悅。「兌」字从八(分開)、从口、从人。高鴻縉的《中國字例》釋:㕣【yǎn】,即悅的本字,人悅則口兩旁有紋理形,故寄託以喜悅之意。《說文解字·儿部》兌:說也。从儿㕣聲。
段玉裁注:說者今之悅字。
許慎說的這個「說」,不是說話的「說」,而是喜悅的「悅」。㕣【yǎn】也不是聲符,而是表示人嘴咧開的會意。「兌」在古文字中常通假為「悅」或「銳」。
《周易·說卦傳》: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秋分,這時的莊稼都成熟了,人們當然就很喜「悅」。
加了各種偏旁仍要表達出快樂。
悅:心的快樂;說:說話的快樂或者說讓人快樂的話;閱:門裡的快樂應與閱讀有關;脫:脫了束縛自在的快樂;稅:這應是政府的快樂;銳:銳器突破的快樂;蛻:脫殼成長的快樂。
誰說孩子不是智慧本自具足?!或許是上學開了竅,才讓我們變笨,分不清謊言與真實,快樂與難過有一堆定義卻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