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收錄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兩本書,分別為《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與《當我再次是個孩子》,前者是1929年出版,後者則是1925年出版,雖然距今快一百年,但柯札克對於孩子的描述卻非常細微且精確,我幾乎不曾在其他親子教養的書籍上讀過如此深刻的描繪,彷彿柯札克與孩子們的靈魂合而為一,而這本書便是以一位大人重新變回孩子的身份來書寫,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也用孩子的心去感受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變化,更用文字代替孩子向大人疾呼,喚醒我們麻痺不仁的知覺,進而重新去思考孩子在我們生活中的定位。
孩子不就是一個手無寸鐵凡事必須要依賴父母吃穿的小人嗎?既沒有生產力還需要耗費金錢與精力去照顧,給予他們足夠的食物及衣物,還有適當的教養不就已經算是合格的父母了嗎?但作者在書中點醒了所有父母,身為一個孩子是非常弱勢的,他們每天會被責罵拖拖拉拉、不斷被阻止亂觸碰某些東西、限制吃某些食物,還要動不動被威脅剝奪享樂的權利,大人擁有自己的收納空間可以擺放許多物品,卻責怪孩子把東西丟滿地不收拾好,事實上孩子擁有的資源遠不及大人,但卻被要求比大人更嚴格的標準。我們總是會聽到大人們說:「給小孩子的東西不要買太好。」似乎也在說明孩子不值得擁有品質好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讓人非常有感:「給孩子的東西就是會做得比較差。一流畫家為大人而畫,給孩子畫畫的就是三流畫家。寫給我們的故事和詩、歌曲也彷彿是出於同情才寫的,隨便誰都可以來寫。」
我看了這一段話,真的感到無比羞愧與心痛,確實我們的心中多少有一小部分都認為孩子「不需要」擁有「好」的東西,只要不是太差就可以,倘若有父母總是給孩子買很貴的東西,便會被批評奢侈浪費,或是只是父母自己的虛榮心作祟,難道在能力所及之下給予孩子好的東西是一件很罪惡的事嗎?或許我們要重新思考,把孩子的存在與定位拉高到與大人平等,甚至是更高的位置,不要用施捨的心態,因為他們本來就有自己的權利。
曾經在週遭友人的口中聽到這一段話:「我給孩子吃什麼他就必須要吃,他想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只能等到他成年以後自己賺錢就能決定。」我當時聽了很是震撼,原來大人的主宰力量如此強大,大人有經濟能力、有工作、有房子、車子,於是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幫孩子決定任何事,連他們的喜好都想要干預,我們希望他們接受大人的價值觀,更希望他們輕易受控,但那都是大人們的期望,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事物都是新奇的,所有的感受都是強烈的,當書中的主人翁變回孩子的時候,他才重新體會到當孩子的煩惱與憂愁,那種不被理解的情緒起伏、對微小事物的極大重視卻總是被大人們投以輕蔑的眼光與言語的羞辱,接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克制才能博得大人的讚美與認同。
我們輕視孩子,因為他不知道、沒猜到、沒料到。
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會隨著時間改變,但不會減弱,反而逐年攀升。
孩子就像是麻煩製造者、酒鬼、反叛者、瘋子。我們要怎麼和這樣的人同處一個屋簷下啊?
相信身為父母都有曾經覺得孩子是麻煩的時刻,即便知道這樣的想法很不可取,但還是不自覺下了這樣的評語,畢竟一個與我們在知識、經歷、感受上如此迥異的人類總是讓我們的生活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我們在憤怒、擔心、懊悔之餘是否能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思考?說實話真的很難很難,除非我們真的搭上時光機重回自己的童年走一遭,而這本書便扮演喚起童年的角色,我感受到了孩子們面對責難時的無助與悲傷,也重溫了孩子面對美好事物時的喜悅與滿足。
成長讓人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感受力,而孕育新生命是重新給予我們感受的機會與能力,有時候放輕鬆一點,與孩子一同發現萬事萬物的奧妙與魅力,回過頭看過去那個嚴肅板起臉孔的自己會覺得又是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