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某次期末考後,老師在發數學考卷,她先發一百分的考卷,班上同學為拿到一百分的同學鼓掌,接著老師發下了幾位99分的考卷,同學們同樣也為99分的學生鼓掌,老師沉下臉來,嚴肅地跟我們說:「你們班上有幾個100分的?想想看全年級有幾個一百分的?想想看全縣有多少位一百分的?全台灣有多少位贏過你們的.....你們真的覺得拿99分就很厲害了嗎?」
高中時,校長總愛在升旗朝會時拿著一本書問我們:「你們知道,世界是平的嗎?」
校長拿著那本書,鼓勵我們要努力培養國際觀、國際競爭力,因為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或印度的學生就會來搶走我們的工作。雖然我們生活在台灣,但正要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必須跟全世界競爭的平坦世界。
長大後,我開始出國旅行、求學,親身接觸了這個所謂的平坦世界,也透過紀錄片或是媒體報導開始漸漸了解世界不同角落的故事,然後,漸漸感到恐懼。
只不過,這個平坦世界讓我感到恐懼的,其實並不是我將來要跟全世界所有年輕人競爭、搶工作;真正讓我感到恐懼的,是我意識到,就算我這輩子都只生活在台灣這個小小的島上,單單是我的日常生活,就有可能會傷害到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動物和生態……
即便我只是在台灣生活,我身上穿的衣服可能間接導致無數中國婦女被關在工廠裡面沒日沒夜的工作;
衣服裡面的棉花可能間接害了無數被農藥公司欺騙的印度農夫喝農藥自殺;
餐桌上的海鮮可能是來自被關在遠洋漁船裡一整年都下不了船的印尼或菲律賓漁工;
手上滑的手機可能間接促成了無數在南美或非洲的小孩一輩子都必須在礦場裡面當奴隸。再加上其他的咖啡、巧克力、化妝品各自有各自的問題,甚至就連偷偷看個A片,都可能會間接助長了性剝削……
當我發現,我平常花錢所造成的每一筆消費,幾乎都會產生塑膠垃圾、幾乎都會破壞環境、甚至很可能會間接傷害到一群我這輩子絕對接觸不到的人或動物時,我開始對消費行為產生了陰影。
同時,漸漸地意識到,我們在這個平坦世界中所做的絕大多數消費,很可能到頭來只是讓有錢人變得更有錢,或讓窮人變得更窮。
而這個社會從小到大教育我們要成為那種所謂”社會菁英”的成功人士,似乎就是最容易單單靠日常生活就會產生最多垃圾、對世界造成最大負擔的族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可能更傾向當個努力躺平的極簡主義者。
我漸漸發現我真正想追求的,並不是每年出國幾次,吃多貴的大餐美食或是穿什麼樣的衣服,我真正想追求的,其實是希望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消費,用盡可能少的資源,開開心心的生活著。
開開心心又舒服的生活當然還是最重要的,我的確無法杜絕所有的消費,也無法完全不消耗任何資源生活,但可以的話,我希望......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