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外來者》這本書報導的是越南移民在德國的狀況,在德國的越南移民有兩個不同的來源,70 年代的德國因為政制制度,分裂成東德與西德,越南也因為一樣的原因,分裂成南越與北越,同是共產黨統治的東德與北越有合作關係,東德會引進北越的人民來補充他們不足的勞動力,而同是民主體制的西德則接收了南越的人民。東西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他們接受移民也基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這種種的差異造就了這些外表看起來都一樣越南移民有了不同的內在。
西德的越南船民
西德與其他接收越南難民的國家不一樣,其他國家是被動的接受聯合國分配收容多少難民,西德卻是由民間發起,起因是一個新聞事件,一艘名為「海鴻號」的越南船隻漂流到馬來西亞,但馬來西亞政府拒絕承認這些人是難民,不讓船上的人登陸,於是這些人只能繼續待在船上苦苦等待救援,同時間食物與水即將耗盡,船上疾病肆虐,許多人都奄奄一息。原本在此之前,許多國家對越南難民的處境一無所知,但現在這些悲慘的畫面透過上船採訪的媒體放送到全世界。
為什麼馬來西亞政府拒絕收留這些難民呢?因為他們的難民營早已人滿為患,但偷渡出來的越南難民數量卻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甚至越南政府還公開的做起偷渡的生意,這艘海鴻號正是一例。這些人付錢給政府來買船位,換取政府對這艘船非法出海視而不見,因此即使在新聞放送後飽受國際社會批評,馬來西亞政府還是堅持他們無法再接收更多的難民了。
當西德人民了解到這些越南難民是為了逃離共產黨的統治,即使可能丟掉生命也在所不惜,讓他們想起身邊那些想要逃離東德共產統治的親友,因此快速的在社會上激起強烈的共鳴,同時也激起西德人民在二戰時候對猶太人大屠殺視而不見的罪惡感,這次他們不想要再袖手旁觀了。人民呼籲西德政府應該接收這些越南難民,也發起了募款,捐款用來支付這些難民前來德國的交通費與抵達之後的安置費用,他們甚至發起了一項活動名為「為越南派出一艘船」,因為許多的越南難民是搭乘簡陋的漁船逃離,他們既要躲避政府的海巡隊,又要與大海搏鬥,險象環生,於是民間團體合力租用了一艘船,開始在這片海域展開搜救行動,這艘船總共出航了三年,救起了 194 艘船,9507 難民。
有民意的支持與大批捐款作為後盾,當時的西德政府有餘力在接收難民上做得更完整。當越南難民來到德國之後,他們每人都會接受免費的德語課程,讓他們有在德國社會求職或求學的基本技能,對於未成年難民,政府會安排寄宿家庭來照料這些孩子,費用也由政府支出。許多最早被救助的難民在安頓好以後,也積極回到收容中心,幫助後續來到的難民適應。當時由民間主導的收容中心刻意的讓當地的德國民眾一起參與收容中心的活動,不管是房屋修繕或是提供食物,都找當地的店家,讓當地的民眾可以直接接觸這些新移民,也了解到這些人不僅不會帶來傷害,反而還增加了收入。
東德的契約工
由於有大批的人逃離東德,於是東德開始與其他共產國家簽訂協議,引進其他國家的勞工來補足國內不足的勞動力,光是越南人,就有將近六萬人。對當時的越南人而言,能夠來東德工作是大好的機會,因為在這裡的收入遠遠超過當時越南能找到的工作,而對當時的越南政府而言,也是一筆可以賺外匯的好交易。這些越南工人來到德國以後,會住在統一的宿舍,每天由專車送到工廠,下班再坐專車回到宿舍,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讓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到東德的其他人民或是去東德其他地方,工廠有專門的口譯人員,這些工人不需要學習德文,他們等於隔絕於東德的社會之外。而且在他們的契約裡面,嚴禁懷孕,只要女工懷孕,要嘛選擇墮胎,要嘛就立刻被遣送回越南。
當柏林圍牆倒塌,東德政府垮台的時候,沒有人跟這群契約工解釋發生了什麼事,當部份工廠關閉,要收回宿舍時,契約還沒到期的工人一時之間不知該何去何從,統一後的德國政府重新與越南政府談判,同意這些東德工廠的工人可以獲得一筆賠償金與回到越南的免費機票,如果選擇繼續留在德國,這些人則可以與其它德國人一樣享有失業補助,但需要自己想辦法在德國找到工作與住所。許多人即使一句德語也不會講,還是選擇留下來,因為當時越南的狀況也不好,他們選擇賭一把,在這個異地找機會。
不過多了語言的隔闔,要找工作非常不容易,當時許多越南契約工為了生存,開始做起非法生意「販賣私煙」。這些非法獲利頗豐,甚至吸引了越南國內的黑道偷渡到德國來搶生意,這些黑道份子來到原本越南契約工聚集的地區,他們為了搶地磐互相衝突,不時發生槍戰械鬥,幾次大型的衝突事件以後,德國社會開始把越南人與犯罪畫上等號。一些偏激的德國人會在路上無故辱罵越南人,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攻擊事件是有人對越南宿舍縱火,住在裡面的人都是無辜守法的越南工人,卻無端受到傷害,旁邊圍觀的民眾不僅沒有制止,反而拍手叫手,讓德國政府意識到必須要正視族群對立與融合的問題。
德國政府首先給予那些沒有犯罪記錄的越南人合法的居留証,讓這些人得以拋開之前契約的限制,自由的在德國境內移動,這項措施很重要,因是之前越南契約工只能待在前東德境內,而在統一之後,因為東德經濟遠遠趕不上西德的發展,許多人找不到工作,生活變差,他們的怨氣很容易對準這些他們眼中的外來者,有了移動的自由,越南人有機會找到更適於他們居住工作的地方。而這些有合法居留証的越南人也可以申請把家人接到德國來,家人來到德國後,同樣可以享有德國所提供的社會福利,例如免費上學與醫療保險。就像其他的外國人一樣,在規定的年限之後,這些越南人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 ,真正成為德國的一份子。不過以上種種都只能算是事後的補救措施,這些契約工一開始來到德國,就只被視為短期的勞動力,東德政府沒有規劃讓他們有機會融入德國社會,甚至刻意的不要他們學習德文,接觸其他德國民眾,後來德國民眾因為種種社會新聞,把他們當成洪水猛獸,一開始就有不好的印象,甚至惡意,因此即使這些人後來拿到合法的身份,他們還是很難真正進入德國社會,他們最多的選擇就是自己開店,服務其他越南人,一直要等到他們的下一代,情況才會慢慢好轉。
感想
東德與西德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紛紛接收了越南移民,然而這些越南移民卻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西德接受越南移民,同時結合了政府與社會的力量,因此比較有餘裕去考慮不僅是收容這些人,還要考慮如何讓這些人融合進社會,但在融合的同時,又不會強迫他們一定要拋下自己的文化習慣,例如收容中心在準備食物的時候,不是依照德國的傳統,準備冷的麵包或是馬鈴薯,而是煮了一鍋熱騰騰的粥,這看起來是很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安慰了難民的心,覺得自己是被歡迎的。東德接受越南契約工,則全部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協議,東德政府拿到勞動力,越南政府賺到外匯,基於短期契約的性質,並沒有考慮這些人需要融合入社會的問題,沒想到卻陰錯陽差的碰到東西德統一,這些短期契約工意外的留了下來,因為沒有前面的準備工作,例如學習語言,介紹給當地民眾認識接納,有了不小的陣痛磨合期,像東德這樣的例子以後一定還會越來越多,隨著國家的人口老化,很多國家都需要引進外來勞動人口,例如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如果我們的社會永遠沒有提供資源讓他們融入,只把他們視為外來者,最後陣痛磨合產生的問題,還是得由我們的社會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