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們發表了 UX 學習困境的研究之後,上課時更常遇到聽過講座的同學來詢問如何完成作品集專案的問題。
我可能沒辦法回答怎麼樣的作品集才能找到工作,但對於怎麼樣的 side project 是有價值的這一回事,倒是有豐富的經驗。
以網路軟體產業來說,本質上所有的專案都有這幾個特性:
1. 找到有價值的資訊,放到網路上
2. 將這些內容透過適當的方式傳遞給需要的人
3. 當這些人感興趣,想取用你提供的資訊時,嘗試跟他交換一些東西
舉例來說,設計師最常透過 Redesign 現有產品來做為作品集專案,此時你的切入點可以是:
針對第二點「重新設計內容傳遞給需要的人的方式」,譬如你重新設計一個活動報名流程,你需要先辨別什麼是「需要的人」?
然後透過訪談或易用性測試,確認他們對於取用目前的報名資訊過程有什麼困擾?針對性的提出你的設計提案,並且呈現 before / after,如此你的設計論述就非常清晰。
又或者,你想驗證的是執行用戶研究的能力,此時你的切入點可以是:
針對第一點「找到有價值的資訊」,你先定義研究主題的領域,分析該領域市場上的供給者,提供了什麼類型、形式、規模的資訊。例如,某個 APP 蒐集了所有公車的即時動態資訊。
然後研究第二點「誰會需要?」,你可以先辨認市場上的供給者他們行銷上溝通的訴求情境,透過問卷篩選行為明確的目標族群,再針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實際產生需求的情境,並分析這些受眾的用途類別,然後重新的論述現況的不足,提出你在訪談中看見的新機會。
如果你真的很想進行一個完整的專案,你要挑戰的難度將高出許多:
首先你必須定義什麼是「有價值的內容?」多數人會在這邊以有限的生命經驗閉門造車,或者與兩三位朋友拍腦袋幻想,然後就急急忙忙執行後面的步驟,作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情。
在這邊常見的問題包括:
— 討論企劃形式時很開心,但實際上面臨該如何取得內容時沒有想法,因為缺乏足夠品質的內容來源(或資訊),因此根本無法推進成為實際可用的產品。
— 認為自己只是在製作作品集,因此從頭到尾都使用「幻想資料」,虛構的內容、虛構的用戶、虛構的產品擁有者,這當然看不出商業價值以及用戶研究的洞察。
另外一方面,定義「有價值的內容」,除了對市場上的用戶有價值之外,也別忘記思考這個專案的擁有者應該要是什麼樣的組織。
例如我曾經與一位朋友討論作品集裡面的專案,他虛構了一個可以租借閒置運動場地的服務,讓你可以很方便跟好朋友約一約去打羽毛球,靈感可能是從停車場服務或者 Airbnb 來的。
我問他:「這裡面的場地有些是無人管理的河濱公園,有些是各自經營的運動中心,這個服務是什麼樣的組織有辦法做?可以幫用戶做到什麼程度?」
他沒想過這問題,我也沒想到一問就倒,整個服務流程自然是虛構的,也沒辦法評估是否存在商業上的價值,那自然只剩介面設計可以討論。
我的建議是,想嘗試「完整專案」的朋友,可以跳出框框,不要拘泥於非要打造一個 APP 或 WEB 專案不可。
既然你要驗證的是「什麼是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傳遞給需要的人?」、「我可以交換什麼東西?」
透過各種網路工具組合,你其實有無數種形式可以嘗試。
譬如有人是錄製 Podcast,他們尋找有趣的人進行訪談,透過 Podcast 上架平台傳遞內容,然後邀請聽眾給予評價回饋,這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循環。
又例如,我們前陣子透過研究 UX 學習者的困境,舉辦了一個直播講座來分享,邀請感興趣的人參與之後,推薦有更迫切需求的人可以報名用戶研究實戰營,這也同時完成了「提供有價值內容」、「傳遞給需要的人」以及「交換東西」。
再說一次,如果你不拘泥於形式,應用網路工具可以打造非常多有趣的事物。
最後,如果你只是想驗證某個點子是否可行,你完全可以直奔第三點,例如設計一份問卷或發出一篇貼文,陳述這個點子是什麼?請感興趣的人留下 Email,你會進一步的提供訊息。
但這件事情大多數的人作不到,原因有:畏懼承諾、害怕失敗、缺乏信任資產
阻止自己的,往往是我們的心魔。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你卸下一些限制。
如果你有任何進一步的嘗試,也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