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放自由教育的思想的演進,越來越多關於大人語言暴力對孩子傷害的文章,這些包含著經驗分享的故事,多半立意良好,想要告訴其他人,自身遭受家裡以愛為名的語言暴力造成多大的傷害,自己又是怎麼康復過來,用以告誡年輕父母應該要謹慎對待自己的孩。
每當我讀這些文章時,總是想著,作者的爸爸媽媽看到這篇文章是甚麼心情呢?當年的傷害,是否經由這樣的過程,原封不動的還給自己的父母?甚至傷害更深?寫這些文章的人,多半有些成就,父母也常常引以為豪!但這些作者常會在文章裡強調不是父母造就了今日的他,而是仍夠從這些言語暴力中存活下來的自己成就了自己。家庭的愛和傷害,是很複雜的結合體,人往往會不自覺地去傷害自己最愛的人,但孩子因為清楚父母的愛,才有能力從這種無意識的語言暴力中康復過來,而有能力康復的自己,我以為更應該去包容父母在這方面的無力。
會用傷害來表達愛的父母,情商通常是比較低的,無論他可能多有才華,多優秀,在表達愛和尊重孩子上,或許就是不那麼擅長,這樣個性的父母,年老時,或許還是無法很坦誠或順暢的表達他們的愛。當有成就的人,檢視自己確實從語言暴力中康復後,是否更應該去思考,帶著譴責角度去批判父母過去行為時,對於本來就不擅長處理這些關係的父母,可能帶來的傷害?在披露家庭經驗時,常由自身角度抒發想法,常常會忽略當年父母做出這樣反應的背景原因,而從公開敘事角度重新對被提及者造成傷害,公開的話語權本身就成了一種語言暴力。
高齡者各方面衰褪的同時,心理健康也常常會出現憂鬱與依賴的問題。當年絕對強勢的父母,年老體衰,在親子關係裡已居於弱勢,子女很常在這個時候,反而扮演起父母當年對待他的角色,無意識的反向釋放出語言暴力。我們在檢視父母對年輕孩子的語言暴力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既然是仍夠成熟康復的自己,就更應該包容當年可能還不夠成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