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天還沒有亮,她就已經起床張羅全家大小的早餐。等孩子出門上學後,就趕緊到市場備料。回到店裡,先稍微把桌椅整理一下,再將食材清洗分類,等著11點開門做生意。是間巷子裡的老店,只要是用餐時間,店門口總是大排長龍。店裡不能沒有她,手腳俐落,出餐速度之快,很少聽到客人抱怨。她也很會認人和記餐點,客人們都不用開口,她都知道客人要吃什麼。
店裡通常八點打烊,有時候客人們會拖一下。她會一邊洗餐具,一邊等客人們吃完,收一收也通常都快十點。她還是會撥空,幫孩子們看一下作業,簽一下聯絡簿,之後督促孩子們趕快去睡覺。那天,娘家媽媽又打電話來了。哭訴爸爸又不知道躲在哪個野女人家,讓她找不到。從小她就陪媽媽四處找爸爸。她看過媽媽發瘋似的大罵,也看過爸爸躺在野女人家的床上。
長大結婚後,因為娘家和婆家很近,媽媽還是時常打電話找她幫忙。有時候是和媽媽一起找爸爸,有時候是吵架找她來幫忙溝通。連大姐家的事,她也要幫忙處理。娘家很有事,婆家的事也不少。先生的弟弟有精神疾病,狀況差的時候會在店裡發作,嚇壞客人。婆家的人只相信神明,從來沒有帶小叔去看過醫生。她花很多時間勸婆婆,最後帶小叔去就醫的責任,就落在她身上。
坐在諮商室裡,她講的都是孩子的事。以前,她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只會用打的。打到孩子的老師威脅她說,如果再打就要通報。感覺得出來,她其實很愛孩子,只是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教孩子。因為她也是被打大的,那是她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唯一方法。她也相當自責,把孩子教到孩子喊著要死,在班上沒有朋友,老師看到就只會搖頭。
我請她形容,在孩子眼中,她是一位怎樣的媽媽?她回答說:「是一位很忙很忙的媽媽。」她告訴我,她沒辦法停下來,停下來的感覺太可怕。我請她再進一步形容那種「太可怕」的感覺。她停頓了一下,我可以感覺到她的慌張,她緩緩的說出:「停下來,代表我沒有能力。」她接著說:「沒有人會幫我!有人嗎?」
才剛上國小,她就已經會煮四菜一湯。父母婚姻有問題,都是她跳出來幫忙處理。媽媽心情不好,也都是她幫忙安慰。她最有能力,兄弟姐妹的生活起居,也都是她幫忙照顧處理。小時候,因為家中經濟狀況非常不好,時常靠親友們接濟。才剛上國中,她就趕著去打工賺錢。媽媽沒錢的時候,還會跟她借一點。
她是一位典型的親職化的小孩。親職化簡單來說,因為失職或失功能的父母,使孩子在心理方面,被迫長成一位大人。原先應該要由大人來做的事,全落在一個小孩身上。煮飯、洗衣、做家事、照顧其他手足,原先都是父母的職責。因父母無法承擔,她只好被迫擔負起責任,從來沒有人問過她願不願意。
通常在疏忽照顧和情感疏忽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發展出的自我價值感會較低。「一位有能力的小大人」,透過幫忙家中大小事物。低自我價值感的黑洞,會被「有能力」幫忙給補足。長大後,你會在他們身上看見「照顧者特質」。無論在工作或家庭,過度承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平時忙著照顧大家,鮮少照顧到自己。
「只能靠自己」,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長出的信念。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都自己一肩扛下。不信任任何人,更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直到身心都出了狀況,他們都還是會責怪自己,怪自己沒能力、不夠好。當我問她:「你心疼你自己嗎?」她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心疼自己?」從來都沒有人心疼過她,怎麼能夠要求她學會心疼自己。
我又問:「如果你看到一部電影,故事中的小孩和你有類似的經歷,你會心疼那個小孩嗎?」她沒有多加思考,就立刻回答我說:「當然會啊!」我再問:「如果你心疼那個小孩,你會做些什麼?」「當然是好好照顧他啊!」她回答說。接下來,我就和她討論如何照顧好自己。也讓她知道,她再也不是那個需要承擔大人責任的小孩。學習,把不屬於她的責任放下。
那天諮商結束前,她深吸一口氣後,對我說:「老師~我要好好照顧那個小女孩!我今天快累死了!等一下回家,我要練習叫我老公去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