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爲什麼有班級全班被廣播到學務處呀?是誰的班呀?」同事問我。
「XX的班,這個班級聽說非~常~的活潑。」
「唉~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學校的老師好辛苦,下課常看到老師站在班級外走廊,苦口婆心的跟學生勸說。」
「XX老師我看他就很少回辦公室休息,⋯真累~」
同事邊說邊抽兩張衛生紙給我,示意該去洗手間上個廁所了。
「嗯。如果班級的組成份子多一兩個難搞的,真的會疲於奔命沒錯!」
「不過,我覺得也要看風格。你就出一張臉就好啦!哪需要勸呀?」我說
「呵呵,我現在很囉唆的,沒你說的出臉這麼容易啦!⋯現在的小孩喔⋯和以前差太多了。」
我倆默契的安靜了……
可能都在想,
因為年紀、經驗,
還有大環境的變遷,
我們都改變了不少。
我故意打破沈默:「哎呀!我很會看人的!你就算囉唆,也只囉唆到點兒~」
「哈!也是啦!我沒辦法像你還耐心跑去跟學生對話。對自己的小孩都覺得難了,還對學生….」
「教自己的孩子不ㄧ樣呀!自己的才難~」我說
「欸!真是這樣!」
「我想到之前有一個家長是心理醫生,我看她處理自己的小孩也是不容易。」
「小孩曾跟我說,媽媽時常在家裡對他暴怒,還會摔他的iPad…..。」
「都ㄧ樣啦!」
「我們自己當老師就很清楚呀!教學現場或許很厲害,但面對自己的孩子,喔~差很多~」
「嗯,自己的孩子,父母的心裡的期待更多呀!」
「我曾看過她診所有貼講薩提爾課程的廣告耶!招生對象除了有家長,也有教師喔!⋯薩提爾…花這麼多時間和小孩對話,不是更累嗎?」同事說
「你現在是在問我嗎?」我笑
「比如,我兒子最近時常對我不耐煩,我就會生氣罵他,為什麼對媽媽這種態度?!」
「但是,他會態度更差的回答我說他沒有!…我就更火大!」
「欸!你不要告訴我薩提爾,我可沒那個美國時間去一直提問,直接告訴我你其他更快的做法。」
「就是要薩提爾才快呀!」我說
「蛤?」
「想知道嗎?嘿嘿嘿!」(挑眉笑)
「快說啦!」同事提高音量,用力K了我的肩。(痛)
▪️
處理孩子不好的行為,
先表達你的感受,
就是那最快的直達車!
▪️
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跟孩子講:
「你那什麼態度?」
「你還不認錯?」
「這麼簡單的道理你都不知道嗎?」
我們大人,
時常都是先忙著說道理、忙著糾正,
甚至還想要求孩子快點承認錯誤……
結果,
他承認了嗎?
沒有!
不是死不承認,
把大人氣得半死!
就是隨便應付,
搞得大人疑心病,
不斷去追問:
「真的知道錯了嗎?」
「你真心的嗎?」
「你在敷衍齁?」
▪️
親子間想有好的連結關係,
是必需大人很懂得聊天。
然而,
想要和孩子聊好天,
就要學會先聊感受、聊情緒。
▪️
「什麼意思?聊感受,是我的感受?還是孩子的感受?」同事問
▪️
修行的人都明白,
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那介於中間的灰顏色,
才是佔了生命的大部分。
想讓一個生命完整開闊,
就必須撇去二元對立的思維,
非黑即白的評判。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
特別是面對自己的孩子。
大人時常因為太過急切想解決問題,
忽略了「灰色不明顯」卻應該「要率先關注」的中間地帶:
『我和你,彼此內在經歷的情緒感受。』
▪️
「我猜,你的帶班功力深厚,絕對有自己的一套。絕對不是只有一直唸或一直罵啦!」我說
「對!我通常都是先聽學生說,很少說教。」
「對耶~我對我兒子就會忍不住唸他,還會情感勒索他!哈哈哈!」
「對耶~沒仔細想,還真不會注意到耶!」同事說
▪️
當面對孩子出現問題行爲的當下,
你可以這樣告訴他:
1.你做了這件事(行為描述),帶給我的感受是什麼?
單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對孩子進行評判,
否則就會變成情感勒索!
說出自己內心的擔憂,
自己的沮喪、無助、無奈,
自己的忿怒、悲傷、恐懼….
告訴孩子,
你做了這件事,
讓我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態,
然後帶給我的影響是什麼。
比如說我在看書,
你把音響開到最大聲,
會影響我專心。
我感覺很煩躁,
還有不被尊重,
也擔心隔壁鄰居會不會又來抗議了。
如果,
你的狀況和時間允許,
你也有意願,
就可以再去加碼關注他的情緒感受。
這時,
彼此的情感互相流動了,
連結當然就變得更深入。
▪️
我們都相信,
沒有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
是會想要去傷害他人的。
每一個孩子打從出生,
也都是純真且善良的。
所以,
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
對方並沒有去評判、指責、打罵,
而是願意用更多的理解去回饋給他。
這時候的孩子,
通常都會更願意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去適應他人和社會規範的。
#面對自己的孩子大家都一樣的
#工作能力強和教養能力沒關係
#每個父母都該不斷的成長學習
#閒聊記事謝謝你看到這😊
#享受澎湖沙灘的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