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不多,但我卻是朋友之間公認的「旅行好咖」。
小時候,身為「土水師」的爸爸會自己包小工程做,一旦工作來了,他也沒在管假不假日,就是上工賺錢。所以,爸爸一般是顧不上帶我們小孩出遊的。媽媽是家庭主婦,要兼顧家事和照顧六個孩子也夠忙的,根本沒時間陪我們去玩。再加上家中孩子眾多,生活花費可是別人家的兩三倍,就更不會把錢花在玩樂之上。因此,我家兄弟姐妹旅行經驗甚少,多是長大後能自己負擔旅費了,才開始跟朋友出門旅行。
猶記得二十出頭歲的我,對於自己很多地方都沒去過還蠻自卑的。於是,當朋友邀約去哪玩的時候,我都會說好,是個超好「揪」的旅行咖。而在成為有寒暑假可放的公幼老師之後,我更成了一個超好「揪」的出國旅行咖。
那麼,在朋友眼裡,我是怎麼從「好揪的旅行咖」轉變為「旅行好咖」的呢?
有的朋友說,在討論行程時,我會提出自己特別想做的事,除此之外,同行的旅伴想去哪、想吃啥、想做甚,我無不應允欣然作陪,非常好商量。
的確,一開始真的會因為當下的人事物於我都是新鮮,覺得何不放開手腳去嘗試各種不曾從事的活動,藉以豐富我的生命體驗呢?(自然,違法及危險的事例外。)後來,自己的旅遊經驗更豐富了,便認為既已與友人結伴同遊,即使去做些我感到無趣或不必要的事,但觀察每個人對不同事物表現出的作為和背後原因,也能賦予那趟旅行以獨特有趣的事件印記。
像是有一回,我跟好友A、B、C及好友C的姐姐、堂弟去香港玩,那次整個行程重點就是依姐姐的必吃美食地圖走。起初,一夥人還吃得津津有味。等我們連續吃吃吃,直把腳走到快斷了,還得跟隨姐姐無視近在眼前的分店,直奔網上搜到的推薦店家,結果端上來的食物也不見得有多美味時,我瞥見姐姐如同檢閱完重大工作鬆了一口氣的表情,意會到這或許就是她極重要的旅行儀式吧!心中的煩躁頓時一掃而空,只永遠銘記一行人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蒐集美食景點的瘋狂。
有的朋友說,在分配任務時,我常常幫大家處理麻煩的總務工作,或是遇到問題主動擔起聯絡溝通的那個人。
雖說我也怕麻煩,可是很神奇,在旅遊這件事上面,我就是情願麻煩自己跳出來服務他人。
跟兒文所同學聚會或旅行,我是當仁不讓的總務小姐。大家走累了,攤在房間不想動彈了,偏偏肚子也餓了,有氣無力地討論晚上要吃什麼時,總務小姐就會趕快拿起電話撥號訂位,不讓時間繼續拖延,以免越晚越沒東西可吃。
與妹妹、姪女同遊東京、大阪時,和同學樂自助遊美國、加拿大時,跟同事好友蘭遊江南、江北時,行程上的所有安排都由我來。這樣做往好的說,可以掌握旅行的節奏和路線,牽著旅伴依我更期望的方式去玩;往壞處想,我必須擔負旅伴可能的過度依賴或出一張嘴,且一旦行程出問題勢必承擔全部責任。不過,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遇到問題時,與其縮在一旁情緒化的抱怨或憤怒,倒不如將問題視為全新的經驗,來思考解決之道。
舉例子來說吧,與同事好友蘭同遊對岸的時候,景點裡的人潮常多到爆炸,一邊參觀一邊還要鉅細靡遺拍照的同事蘭,走沒幾步就要「嘖」一聲、「厚」一下,氣那些每每擋住她取景的人潮。這時,若盛夏的太陽也來湊一腳,稍稍發揮一點它強大的威力,參觀的時光就變得令人萬分難受了。於是,我倆後續的行程就改為清晨提早出門躲人潮,只參觀半日便回住處避開日正當中,待到傍晚時分較涼爽了,才再度出門趴趴走。
嗯,想來大概就是這種願意陪伴而有彈性的心態,讓我成了一枚別人眼中的「旅行好咖」。你呢,有想過自己在旅行中最常擔任什麼角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