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入中研院?還是段不簡單的歷程,卻是收穫滿滿的一個月。
一文中,我提到自己去中研院黃國華老師實驗室實習的過程,暑假過後,我以大專實習生的身分,繼續新竹臺北兩頭跑待了一年,後來如上文提到的:得知一個新的工作機會「
學士級研究助理」,我直接由實習生成為正職,當上中研院的學術社畜。究竟這一年做了些什麼?我又是怎麼邊工作邊寫作,還邊申請博士班?
畢業即就業? 中研院研究助理兼科普創作者的新生活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畢業即就業的始末,箇中原因有秘辛?
會到中研院二度實習,是因為想點神經科學研究技能,也希望多一封相關領域教授的推薦信,畢竟博班想往這方面發展,想增加申請文件說服力,不過達成以上目標後,為什麼會當上研究助理呢?事實上,一開始和老師談未來規劃,除了助理外,也有當碩班生的打算,所以不管是清大的學碩五年一貫,或是碩班推甄,從頭到尾的申請流程都有跑過一遍,可是在多數同學都繼續念碩班的狀況下,我卻在報到時放棄了入學資格。
第一次實習:
下決定的最大理由其實是「討厭考試」,因為申請美國博班,碩士學歷並非必要條件,我也一點都不想邊申請博士班、考托福的過程中,還要準備期中、期末考,所以在獲得老師的轉成正職許可後,幾經思考,我決定短暫得與學生身分告別。雖然實際上負責的事情跟畢業前在實驗室沒什麼差別,但人生首度沒有課表,整天待在同一個地方,也不用在職業欄上填寫「學生」,而是有個正式的工作,感覺實在很奇妙,最初有點緊張,甚至還花了些時間適應。
職場新鮮人,工作生活其實還不錯?
去年八月就職,至今快一年的時間,和以前最大的差別是平日每天都有完整八小時的時間做研究,體感上確實有很多時間能做很多事,跟要被課堂打斷的學生生活大相逕庭,而且就算每天龜在電腦前,常常遇到只能自己面對的問題,處理程式 bug ,腦袋總是燒到有點當,我還是著迷於每次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所斬獲會對自己讚譽有加,失敗了也沒氣餒太久,「可敬的對手」、「絕對可以解決,只是需要時間」,腦袋裡常常是這些想法,也因為如此,我更確信自己喜歡做科學研究,立為終身志業也沒問題。
儘管老師說上班時間彈性,但我盡量都維持規律的朝九晚六生活,自己推進度、指導實習生做實驗跟例行開會,除了遇到有研討會的時候,需要出差發表,每天準時上下班,前半年晚上時間都用來準備博班申請、寫作和運動,每天都過得還蠻充實,不用邊擔心課業,下班就是下班,沒有回家作業,習慣後,因為工作和娛樂時間有明確分界,這樣的生活其實心情相對輕鬆,精神能量充沛。
工作經驗給我的啟示,找資料的方法
除了研究經驗,擔任正職的這段期間,「蒐集資料」能力的進步讓我相當有感,因為想實驗需要查論文,設計程式需要找語法,同時也會因為有不懂的專有名詞,又得再查更多文章,漫無目的搜尋根本沒完沒了,甚至會陷入查不到的窘境,所以需要使用合適的搜尋關鍵字,在數百條結果中,也要很有效率的判讀哪些有用,哪些可能錯誤。以論文來說,我主要使用 Google Scholar ,第一次查的目標是看標題和文章類型,找到最相關的標題,或大雜燴 Review 論文後,就能從該篇文章的參考資料、常用專有名詞跟關鍵字進行二次搜尋,通常這時候羅列出來的資料就會相當符合需求,倘若初次搜尋時,對想找的資料概念太模糊,不彷使用 Google 的圖片搜尋,看找出的結果中,哪些圖表比較可能符合預期,再去把原始論文調出來即可。
接下來,我看論文的習慣是從摘要開始,大概理解論文內容會寫什麼,接著是看圖表,多數學術圖表囊括整個研究的精華,通常單看圖加上底下註釋,配合作者對結果的描述,就能理解得很清楚,最後還能看一下實驗跟統計方法,忖度科學團隊的研究成果可信任值有多高,當然會碰到過於陌生的內容,就算連基本介紹都看過,也沒有辦法理解,這時也就只能問該領域專家了。
進步的英文能力,對創作的益處
由於看很多論文,英文閱讀也越來越沒障礙,以前常右鍵翻譯成中文,現在已經不需要,也因為實驗室裡有純英文使用者,也越來越習慣以英文對話跟報告,雖然還是能很明顯看出來有在腦中翻譯的過程,但逐漸地不太害怕講英文,加上知道怎麼查資料,這兩方面的進步正好給創作產生了好處。現在要寫一篇科普文章所需的時間縮短許多,因為知道要怎麼找資料跟怎麼看論文,需要補充資料時,不只能看中文文章,也能看英文文章,廣度增加後比較容易找到需要的資料,整體效率提升許多,尤其世界上學術用戶還是使用英文的多,開始常用 Twitter 後,接收到相當多國際學術圈的第一手資料,由於有解讀能力,我也能即時分享相關資訊,像瑞士團隊成功讓下身癱瘓的人重新開始走路,這個新聞在我分享後,大概過了一週的時間才有中文內容釋出。
學術圈與科普創作,雙重身分迸出新高度
作為一個科普創作者,在學術圈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可以大量接收到學術圈的資訊,也有比較多管道跟方法驗證可信度,而作為科學研究者,進行科普創作也很有幫助,在進行論文轉譯的過程中,會把內容看得更仔細,也為了想讓更多人看懂,所以會想盡辦法寫清楚、寫簡單、寫有趣,如果未來從事教學工作想必也會很有幫助,除此之外,常在社群媒體上出沒,對累積人脈其實也有助益,跟我看 Twitter 一樣,除了查找論文、參加研討會外,我們也會透過一些「相對輕鬆」的方式吸收科學新知,還有很多學術初心者跟非學術工作者,自己可能沒辦法看論文,但會看中文文章,所以撰文是能讓很多人認識自己的好方法,我已經在研討會遇到兩次讀者,也因此建立起連結,真的是又驚又喜。
就結果來說,研究助理這個工作,不只對我的學術生涯帶來幫助,也對科普創作很有幫助,這是我的最後一個月了,好好收尾後,即將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新的工作是明尼蘇達大學生醫工程系博士班學生,創作來自生活,接著肯定還能分享許多熱騰騰的科學新知給大家,而且還會有新奇的美國生活故事吧!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想看以前的文章可以去付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