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友人找我討論,他想知道怎樣才能「找回原本的自己」,在這裡稱他為安迪好了,換了幾個工作之後,他發現自己總是跟上司意見不合,存在衝突,彼此的關係也很緊張。他覺得面對上司時,自己的言行好像脫離了控制,總是那麼防衛、緊張,面對上司的那個自己,好像不是真的他。
安迪憶起從小跟爸爸相處的經驗。他的爸爸是位軍人,對自己的孩子採軍隊式管理,相當嚴格。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幼稚園時有一天回到家,因為不小心弄壞了爸爸的東西,爸爸嚴厲的責罵他,說身為男生,怎麼連東西都保管不好。面對眼前孩子委屈的哭泣,他的爸爸更是責打的更厲害,因為在爸爸的世界裡,男兒有淚不輕彈。
久而久之,安迪在爸爸的面前,只能選擇隱藏自己的意見跟感受,依照爸爸的期待生活,因為只有這樣做,他才能不再被爸爸責打、咒罵。但安迪不知道的是,在順從的表面底下,其實深藏著不被容許表達自我,以及對爸爸的憤怒。長大之後,只要安迪處於跟爸爸類似的權威關係之中,儲存在身體裡面那些沒有機會被理解,感受沒有被好好接住的挫折經驗,下意識把這些過去的憤怒投射在眼前的"上司"身上。
聽完安迪的故事之後,我說:「我知道,你原本就在那裏,沒有消失過。因為從小,你想要好好的被照顧,被接住,面對父親,你只能先把真實的自己放在旁邊」,語畢,安迪眼睛含著淚水點頭。「你本來就是一個情感纖細的人,這是你最珍貴的特質,它一直都在,如果你想要找回原本的自己,我的建議是,你之後找的工作,看看機構有沒有辦法不要有那麼重的權力結構,或是團隊的氣氛是容許討論跟表達意見的,我想這比較不容易勾起你跟爸爸相處的挫折經驗」。
「第二個建議是,要找回你原本的自己,勢必要做一些不同的嘗試。你說自己學到,當別人丟給你工作時,你習慣先滿足對方的需要,盡力達成工作目標。我知道你心裏其實有自己的感受跟主張,你要練習的是,先讓自己的想法跟感覺停在心裏面久一點,好好的看到它們,而不是跟爸爸在一起一樣,丟掉那些浮出來的想法跟感受,你覺得如何?」安迪聽完點了點頭。
一個人的自我,是從主要照顧者身上繼承過來的。不論這個人是母親、父親、祖父、姑姑等,他們對一個小孩子生理與情緒需求的樣貌,都傳達給孩子「在他們的眼中,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一個小孩子,如果表達需要與情緒的時候能被好好的接住,被大人適當的轉譯與說明,他就能夠慢慢的從大人的眼中看見真正的自己,學到自己的樣子,以真實的自我活下去。相反的,如果一個小孩子在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情緒時,周邊的大人因為他們自己的狀態,曲解或扭曲了小孩的需要和表達,他們就會從大人的視野中得到扭曲的自我,帶到社會中應用。
感覺自己跟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人際關係最後總是走到相同,你不樂見的結果,或跟親友在一起常常感覺不自在,不能輕鬆的做自己,如果觀察到以上的現象,檢視一下自己的感受跟經驗,不要習慣性的壓抑,或讓它們很快的溜走。停在其中,試著反思過去類似經驗的影響,我相信,你會發現原本的你,其實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