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聽到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有些人在上班,其實是在創業; 有些人在創業,其實是在上班。」利用更廣闊的格局,定義未來的每一步,讓知行合一,突破現況的局限。
當接到老闆的任務時,你會想選哪一個:
A:盡可能把任務轉給其他的人
B:精準拿捏能夠過關的程度,不多一分
C:把事情做到比老闆預期更好
D:把事做到最好,且獲得客戶的認可
E:把事情結合公司目標去計畫,一箭雙鵰
選項並沒有好壞差異,有人選擇在職場發光發熱,就會有人想要在其他地方去付出努力,只是不同的選擇,心態會影響我們選擇去做哪些事情,最終會累積多少經驗回饋到我們身上。
【上班與創業】
「有些人在上班,其實是在創業; 有些人在創業,其實是在上班。」
在這語意中,確實是會更偏向創業,希望能能運用「創業者的思維」進行工作,去思考:
機會在哪?怎麼把握住機會?
怎麼找資源?怎麼能將整合資源,妥善運用?
如何達到降本增效?
請運用創業家思維來發想這個問題:
現在公司有 2 個人在執行業務,能賺 40 萬,我再多聘 2 個人,是不是就能變成 80 萬了?
思維的重要性
員工思維、創業者思維到底哪裡不同,以「人、事、時」來舉例:
「人」
員工思維:分析自身優勢,去達到被交辦的目標。
創業者思維:分析他人的優勢,為己所用,達到槓桿效益。
「事」
員工思維:思索如何做好被交辦的事,達到單一目標。
創業者思維:思索如何透過做一件事,達到多個目標。
「時」
員工思維:什麼時候該做完這件事?
創業者思維:現在時機下,做這件事會是最好的嗎?
當擁有創業思維,讓我們能換位思考,破開現有的格局,像上一層獲得更廣闊的視野,也能培養「洞察」能力,從本質上去解決問題。從基層員工逆襲成 CEO 的案例比比皆是,不要小看你遇到的每件事:
爛事:練能力、養心態、找突破
鳥事:練策略、養思維、找機會
【每個經驗都有其價值,更能轉換成知識資產】
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有意義,尤其是想要自己製作知識產品,更要特別記得你的「經歷過程」,例如:
當下的情境是怎麼樣?抱持怎麼樣的心態面對會更好?
如何成功達成目標?採取什麼樣的策略?
怎麼溝通?怎麼推進?必做哪些事情?
將知識或經驗轉化為知識產品時,從多個經驗提煉方法更容易能打造出更高價值的解決方案,如果還能將經驗轉化成案例、情境說明,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更完整的接收到知識價值的傳遞。
將經驗轉換成知識資產案例
- 經驗情境
「職場中你經常遇到難搞客戶,雖要使出渾身解數,但終就能有圓滿結局」
把這個經驗轉換成一門課程:
- 課程名稱:「難搞客戶攻略策略:不受盡委屈又能達成合作目標的服務技巧」
- 目標:輕鬆摸透難搞客戶,對症下藥,你也能很從容自在地掌握合作主動權。
- 課程內容
- 難搞客戶 3 大思維模式:破除認知障礙
- 難搞客戶溝通 8 原則:掌握溝通的節奏感
- 服務過程必須避開的 5 大地雷
- 5 大成事策略:早一步解決問題
- 10 個情境解析:無壓力服務,高滿意回饋
【經驗不論成敗,都有分享的價值】
你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別人遇到的問題。經歷的每件事不論成敗,都有機會成為開課的素材,與學生分享。
成功的方法(協助學生用最短途徑達成目標)
- 破開既定思維,重建易成功思路。
- 如何採取你的方法達成目標。
失敗的經歷(深刻的失敗容易引發共鳴,產生認同)
- 分析為何會失敗,提取教訓教材。
- 系統化如何避開失敗的技巧。
【知識調酒師真心話】
不要小看你每一段經歷,當下你有多痛苦,成長果實就會有多甜美,更能成為課程中創造學生共鳴的亮點,因為他們也深有體會。生命不停,成長不止,從零開始培養能力,都會需要一個過程:
「多用」才會理解為什麼這樣做;
「多試」才會知道哪個方法最有效;
「多磨」才能透測掌握使用的最佳方式。
而想成為講師你則要多「分享」這一步,你會用,不代表能教,就像很多厲害的人成為管理者後,沒有辦法讓團隊夥伴都變得跟自己一樣強,拆解知識、說明邏輯、傳遞可複製的技巧都需要大量練習。
🍀 用經淬鍊的知識,產生規模化的影響力
🍀 與你有關的知識經濟,拓展多元收入渠道
「我的難,你能解」當你先走一步,身後都是可以幫助的人
與你分享「知識變現」大小事
線上課程製作|淬鍊知識x孵化產品x行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