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工程學系高材生「秋尚宇(朴宰燦飾)」因不滿「搭便車」的組員而公開分工,導致視覺設計系的同組組長「張宰英(朴栖含飾)」無法如期畢業與留學法國,於是宰英為了「報復」尚宇決定死纏爛打。然而,同為「遊戲開發者」的尚宇卻誤打誤撞喜歡了宰英的作品,不過基於對方的做事風格,尚宇並不想與之共事,所以選擇採取「徹底忽略」的方式擺脫對方,結果對方不僅搬到尚宇隔壁,又總是穿著討厭人的「紅色衣著」出現在尚宇眼前,甚至選擇和自身相同的「課程」,讓尚宇心煩焦躁,所以尚宇只好不斷改變策略來維持原有生活,直到宰英看到尚宇被欺負的時候,才決定出手介入,而那晚也是宰英第一次看到尚宇沒戴帽子的「可愛」模樣,於是宰英自那天起便改回原有的穿衣風格,並提出尚宇也認同的「劇本」建議,並在共同演出中留下回憶,不過卻未曾料到表演服裝是偷拿的,所以在歸還時尚宇深怕被人發現,感到莫名緊張,之後更是因為宰英的「親密接觸」而直接逃跑,並在隔天無故曠課,讓宰英不明所以,決定回家確認對方狀況,結果尚宇卻指責對方的擔心舉動,讓宰英心灰意冷,於是決定不再打擾對方的生活,而尚宇的生活也因此回復正軌。可是尚宇卻始終覺得無力且難以專注讀書,於是在曖昧對象的學妹建議下,尚宇決定「不巧」遇宰英,宰英也因為四聲「哥」而心軟。和解之後,尚宇因「不能久留」與「不要無預警身體接觸」的聲明,宰英也很努力在時間內完成作品,而兩人的關係也隨著設計遊戲而拉近,尚宇更是在宰英睡覺時「首次偷吻」對方,還在當天晚上「藉酒裝瘋」二次親吻對方,並承認宰英的「帥氣」樣貌,只是尚宇似乎還未能承認那份情感,於是宰英以「體驗版」的名義鼓勵尚宇,而當尚宇下定決心後又得知宰英獲得法國的留學通知,再次打了退堂鼓拒絕了對方的提議,並希望對方別因為「愛情」而放棄難得的機會,但是宰英已然鐵了心想守護這份關係。最後,兩人開啟了一場「真正」的戀愛。
〈語意錯誤〉是以「大學校園」為主軸,述說陽光男與資工男的告白故事。
「喜歡–討厭」是「具象化」的感覺(內隱),而「愛–恨」則是「具體化」的行為(外顯)。當我們因「相似性高」而產生「吸引」的時候(喜歡自己有且對方也有的部分),長期的「好感」不僅會促發酬賞系統的多巴胺分泌,同時還會為了滿足「趨樂」需求,持續透過「經驗」的反芻或創造來增強好感。反之亦然,當我們因「相似性低」而產生「抗拒」的時候(討厭自己有但對方沒有的部分/討厭自己沒有但對方卻有的部分),長期的「反感」不僅會導致壓力賀爾蒙的皮質醇分泌,我們亦會為了滿足「避苦」需求,持續透過「證據」的蒐集或驗證來增強反感。換句話說,為了達到「一致性」的目的,必須時刻覺察自己喜歡對方的原因,以及對方喜歡自己的理由是否有高度重疊,否則容易因「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如:遠距戀愛),喪失「愛自己」的獨特能力(如:情緒勒索)。
當你懂得愛自己的時候,你便能理解愛情就像一塊等身雙面鏡。
作為萬人迷的宰英,起初以「玩玩」的輕浮態度接近對方,並設法引起對方的注意,對旁觀者來看就像「欺負喜歡的人」那般幼稚,但宰英並未能覺察此行動背後的意圖,直到看到對方被人欺負時才主動幫忙解圍,是「勝負慾強」卻「有行動力」且「有創造性」的生理男性。然而,當宰英首次看到對方的正臉,並在對方的體貼行為後,開始有了「認真」的想法,也改變了原來的互動方式,並有意排除外敵,製造獨處的機會。顯然,為了改變對方對自己的印象,宰英做了許多努力,可是卻在「成果發表」後迎來了關係的切割,讓宰英決定不再糾纏。
然而,看著對方快哭出來的臉蛋,和那兩聲「哥」就讓宰英陷入猶豫,於是心軟的宰英決定與他和好與設計遊戲,再次凸顯自己能夠透過「順從」來獲得對方好感與認可,同時也必須付出「工作壓力增加」的代價,不過對宰英而言似乎是利大於弊的,尤其是當得知對方對自己不再抗拒,且在睡覺時偷吻自己之後,更是如此,所以為了展現對「關係」的重視,宰英不僅拋開了「性傾向」對彼此的影響,還能夠鼓勵對方與自己發展更親密關係,甚至拒絕出國的機會,是重視「以伴侶為一個整體」,以及「珍惜此刻比規劃未來重要」的「勇敢」表現。
作為邊緣人的尚宇,起初並未知曉對方的存在,但卻深受對方的作品吸引,於是在因緣際會下與對方見了面。雖然實力確實出色且令尚宇認同,不過在得知對方是擺爛後仍持續騷擾自己的人後便不再挽留,是「防衛性強」卻「控制感強」且「邏輯性強」的生理男性。然而,不斷被糾纏的尚宇也難以忍受,只好另闢其他策略來維持原有的平靜生活,結果卻在一場「英雄救場」後有了細微的變化,可是尚宇並未覺察到自己的感受,甚至下意識壓抑那份好感,直到「歸還衣著」後因對方的肢體接觸,引發了砰然心跳的生理反應,才有了難以解釋的情感。
「懷疑自己」並「否定自己」對宰英的情感,甚至將宰英的關心拒之門外。對多數生理男性而言,時常認為「感性」是無用的東西,卻忽略了「情緒」是「自我保護」本能,導致「慢熱型」的尚宇未有效能調節這份情感帶來的影響(如: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清楚該如何改善兩人之間的關係(如:人際疏離),所以直到看到對方準備再次離開的時候,才恍然「理解對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否認自己對宰英的喜歡」是重要的。或許,摸頭與親吻對尚宇來說不僅是願意「接納自己」的舉動,也是決定「珍惜對方」的表現。
在「相似性(外貌、意見、性格、興趣相同)」、「熟悉性(貼近生活面)」與「接近性(容易見到面)」的基礎上,當我們接觸的「好感」刺激越多,越容易因「經驗共享」或「得知對方喜歡自己」增強「喜歡(吸引)」的反應,並克服相似性不足的問題(對關係承諾感較低會偏好相似性低的伴侶;對關係承諾趕較高則會偏好相似性高的伴侶)。同時,「有邏輯性」的男性化特質與「有表達性」的女性化特質也是我們選擇伴侶的重要條件,而外表吸引力(如:娃娃臉、對稱的)則僅是「勾起性慾」的關鍵因素,因為「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如:善社交、外向、受歡迎、性感、有主見)。
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往往會因為某人的特徵而忽略其他部分,導致對某人的評價過於「片面」而形成「偏見」或刻板印象,甚至無法保持「開放」且「好奇」的態度,更別說要從實際相處中獲得答案。換句話說,當我們對某人保有「好感」時,容易聚焦「主觀」的正面評價,並增強某人在我們心中的好感(如:親切的人也很溫柔、體貼、友善)。反之亦然,當我們對某人保有「反感」時,容易關注「主觀」的負面評價,甚至找尋證據來證明(自我驗證預言),導致某人在我們眼中的敵意更深(如:不負責任的人也很懶惰、自私、隨便)。
根據實驗的控制組與對照組比較,結果發現因吊橋所引發的「臉紅心跳」會根據受測者當下的情境進行歸因,進而出現「認知混淆/歸因偏誤」的現象。換句話說,當我們感知到自己的身體反應(如:口乾舌燥)時,我們可能會習慣以「刺激-反應」的模式來嘗試「合理化」當下的反應(如:看到心怡的對象),並忽略有其他因素(如:報告焦慮)的可能。反之亦然,當我們能夠時刻感知到自己的身心變化,並以「需求-行動」的模式來看的話,便可能發現「歸因」不僅會活化「喜歡-愛」之間的連結,亦容易出現「戀愛腦」的症狀(如:神經質)。
「諮商師的位置總是讓案主又愛又恨」。看完這部小說改編的網路劇後,我開始反思愛情關係中的「關懷」、「依附」與「親密」等三個元素,發現案主在諮商關係中出現「我愛心理師」或「我恨心理師」的移情反應,可能是「自我價值」的投射,因為臨床上確實有案主會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進而忽視不愛或討厭自己的「主觀」事實,並對於心理師的「同理」與「鼓勵」抱持不合理的意圖。當然,這並非表示案主不能夠愛上或怨恨心理師,反倒鼓勵案主能夠在這個安全的環境,以及適當的距離中表達出來。換句話說,作為「人」的案主可能只是本能對心理師的那個「位置」所做的事情有這種情感而已,為此在進入伴侶關係之前學習覺察並接納自我的好與壞是非常重要的。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誠實的,那就不會再輕易被感覺所騙。
「性」作為「喜歡-愛」的調節變項,能夠大力修正「吸引力」對雙方的影響,但也時常使人誤解那便是「愛情」,從而引發「暈船」的症狀,難以自拔。若以「現實(客觀-理性)」層面與「心理(主觀-感性)」層面來看,我們會發現「只關注對方-看不見自己」的心理狀態容易因「逃避-壓抑」的行動增強「不合理」的信念(如:對方已然有伴侶)與期待(如:我想和對方交往),導致我們越發痛苦,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不適感,我們該如何提升「暈船敏感度」呢?
歡迎留言述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