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到底要如何展開,是每個初踏入論文之路的研究生,千頭萬緒的焦慮來源。如果你做質性研究,會有一派說法認為應該要先入田野、訪談蒐集資料,再回過頭來找合適的理論,印證你在田野裡的所見所聞;也有另一派說法認為,應該要先大量閱讀文獻,找到你心儀、比較有感覺的理論,讓這個理論啟發你,使你入田野觀察、訪談時,相較於腦袋空空的狀態更有自己的觀點與視角,並且在研究心態、研究流程的細節安排上更進入狀況。在畢恆達老師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裡,針對論文「文獻回顧」的章節提供了精闢的建議,非常推薦正在為論文找靈感的研究生們好好咀嚼一番。
閱讀文獻並不等於文獻回顧,閱讀文獻只是幫助研究者更認識、篩選並聚焦自己研究議題的方法之一。閱讀文獻使研究者得知某研究議題目前研究到什麼程度,幫助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讓自己形塑更精確的研究發問,從而設計出妥適的研究方法與流程。所以,研究者一定要明白,閱讀文獻不單是為了學習這些文獻的理論概念,而是對你開展研究方向與方法有所幫助。
★閱讀文獻有幾個心法,整理如下:
1. 用自己的文字說明此文獻的主旨與重點
2. 抄錄引文,方便將來撰寫時引用
3. 比較其他有關聯的文獻與其論點、方法、結論有何差異
4. 找出對應的經驗田野,看看理論是否能解釋?
5. 多留意作者是否有說服你?為什麼?你會提出怎樣不同的主張?
在閱讀一定份量的文獻後,研究者可以開始建立概念脈絡(conceptual context) ,概念脈絡不僅是描述的,也是批判的。你必須先了解現有這些研究和理論它的研究發問何在?是否有漏洞或矛盾之處?你的研究如何能站在這些前人研究的肩膀上,提出屬於自己的原創貢獻?這個過程不容易,研究者要和自己喊話,不要將既有的文獻視為權威,而是將它視為有用但可能錯誤的想法,而你試著提出不同的看法。閱讀文獻不僅是被動了解對方在說什麼,而是主動透過對方的說法來反思自己的立場,而文獻回顧的目標在於建立論點(argument),切勿只是轉述別人的研究成果,應該盡量展現個人的看法與風格。
閱讀文獻並整理筆記(誠如我現在的舉動),還不算是文獻回顧。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研究者一方面要梳理既有文獻的辯論、矛盾、空缺,甚至提出質疑與挑戰,一方面也要讓既有文獻幫助並啟發你的研究。進一步,如果研究的主題已經頗為成熟(很多前人研究過了),要避免利用相同的理論來對號入座(缺乏研究洞見與創見);如果是一個缺乏既有經驗研究的對象,可以嘗試找一些能照亮你田野的理論文獻來與之對話,以自己發展的新視角來詮釋你的田野經驗與看見。
★撰寫文獻回顧需要的基本功,整理如下:
1. 描述 : 準確描述文獻說了什麼
2. 分析 : 該作者在什麼學術脈絡下提出這個看法,在與誰對話
3. 比較 : 彼此有什麼辯論、矛盾、衝突、新意
4. 批判與整合 : 你對文獻的批判,這些文獻與你的研究有何關係
★撰寫文獻回顧的注意事項,整理如下:
1. 撰寫文獻是為了使用(use)它,而非用來展示(show)自己有多博學
2. 研究者要利用文獻但不是讓文獻利用。沒有理論,研究者就缺乏洞見;過度依賴理論,又容易讓理論強加在研究之上
3. 文獻回顧應只寫和自己論文直接相關的文獻,說明本論文在學術領域裡的位置,並具體指出主要的研究問題所在
4. 揀選文獻不能一面倒,只引用對自己有利的文獻,必須涵蓋當前最重要、彼此競爭的理論
5. 概述他人看法時要帶入自己的觀點,對各種論點加以組織與批判,並扣合自己要闡明的整體主張
6. 文獻回顧內容多、篇幅長不見得是好事,重點在於精簡切題、組織說明清晰
7. 文獻回顧必須與田野資料前後呼應,切勿在前面描述許多偉大、流行的理論,但在研究結果分析的章節這些理論就不見了
祝各位奮戰中的研究生們,札實閱讀文獻,才能做好文獻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