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 Matters【創作者經濟 IMO】頻道到的嘉賓是「姆斯的閱讀空間」 站長 @MaxJames(以下簡稱姆斯),從事半導體科技業,下班後投入自媒體經營,以部落格為主力,之後衍生觸及至 Podcast、FB、IG、YT、電子報等等。
以下是主持人 @閱讀筆耕 兼紀錄員的文字速記,讓我們重溫一下是次語音活動的精華。
若只能用上三個標籤,主持人想使用 #科技業、#閱讀、#寫作 等關鍵字來標記姆斯。
閱讀習慣:自幼受到母親的薰陶
小學時期,受到母親「身教」的影響很大,會推坑姆斯閱讀一些文學作品,例如《孤雛淚》、《亞森羅頻全集》⋯⋯。
寫作習慣:別想太多,先開始寫
科技替代役服役期間,有充分而規律的時間閱讀,萌生了想要透過書寫的想法:一方面讓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更充分,也想分享這些感想/收穫給更多人知道:
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於自架站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的考量,方格子後台有整合網址(Canonical link)功能,但 Matters 無。
編按:創作者在各大部落格平台張貼一樣的文章時,可以透過 Canonical link 功能來指定哪一個網址是主力,讓搜尋引擎知道「以誰為主」哪個網址是最重要的。這樣子有助於提高搜尋引擎的理解,避免重複內容對於網站(自架站)排名的負面影響。
另外一個原出自情感因素、紀念性質——姆斯重啟寫作之路後,第一篇文章就是發表在方格子上。
數位工具:Evernote
姆斯使用的數位筆記工具是 Evernote。
在讀一本書前,習慣先將這本書的目錄大綱謄寫一份貼到 Evernote 裡面,方便閱讀過程中互相參照著看;採用「邊讀邊做」的筆記方式,除了 Evernote 中預設的黑體字是內容的整理外,也會插入紅體字寫下自己的想法、觀點。
實體工具:標籤紙
看到書中的金句、有趣的段落,姆斯會用「黃色」標籤紙把它貼起來;其他有感觸的素材,就找另外找顏色的標籤紙來標註。一本書只會用上兩種顏色的標籤紙。
不是一次寫完,給自己「後退一步」的視野
一魚多吃,素材再利用
每天寫完一部分文章後,就開始錄製一些音檔,也採取「不是一次錄完」的方式;Podcast 素材不是取當週的最新一篇文章 A,而是從更早前的已發布文章中打撈,大約與 A 有間隔兩至三週的落差。
先鎖定一個平台作為主力,每一個平台都有它獨特的價值(特色)。
接下來,首要之務是「維持穩定更新頻率」(產出量不一定要很大量很密集,但是每次更新的間隔天數要是固定的),站穩習慣後,再往其他平台做延伸。
最主要也是最依賴的篩選方式,是「定期逛書店」現場翻一翻書、試讀一下、感受這本書究竟適不適合自己。
其他輔助方式包括了:所關注 KOL 的推書、國外書評網站(如果是外文翻譯書的話)。
非文學類作品最愛《晶片戰爭》,很淺顯又精彩地描述了半導體產業的前世今生。
偏文學類作品推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觸及了我們平時難以體驗到的各種人生境遇和文化衝突。
的確,許多人預設的實用性書籍(例如:投資理財、人際溝通)有一個明確鎖定的目標,我們會說它比較具體、即戰力。
不過姆斯覺得「有用/無用」這樣的詞彙,很難有一個普世認同的定義,對於同一本書,每個人心中感受程度都不一樣,或許不用這麼執著地用二分法來描繪這件事情。
@閱讀筆耕 🙋 響應
故事,是價值觀的投射,剛讀完的當下,看似(非即戰力)在生活起不到多大作用;但若拉長時間的尺度,其實它會潛在地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也就是滲透到潛意識裡了,我是這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