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在112年8月開始,推動了「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只要年紀落在15-30,就可以到合作的心理治療治療所、診所進行預約會談三次,政府的預算是補助三次,每次1600,共補助4800。雖然當前自費心理治療的價位是落在2000-2500,與政府的補助1600略有差距,但筆者與同業先進們多數是樂見其成的。
大體而言,政府有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是好的,而且把重點放在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當中、自我角色認同與親密關係發展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每個人的身旁確實需要有人可以談一談,談談自己的想法、設想別人的看法,找出最好的辦法。誠如在各大專院校的學輔中心,每一間會談室往往都是暴滿、每一位心理師幾乎都是一直被「加號」,早上打卡開工,再次打卡往往就是夜幕低垂了,在心理治療live現場,確實有不少年青人需要接受諮詢會談;而這個現象,近幾年也在職場可以被看見,其實有不少受薪朋友是需要接受心理諮詢的服務。
等等,不是有「全民健保」嗎?是的,而且健保設定的會談還依照年齡做不同點值的給付。但由於費用低廉的結果,民眾只要付「掛號費」就可以會談,各級健保院所所開放的健保時段已然洛陽紙貴,有需求的民眾就是需要等時段,多半是1-2個月起算,醫學中心可能等個百日一季都有;而這個漫長的等待,不確定當初就診問題是否早就自動消失,或更增加了內心的焦慮?再者健保給付額度的不足,目前已確定無法支應心理師的薪資,在西瓜效應之下,自然會讓心理師把現有的工時拿去做高報酬的治療業務,相對的讓健保服務愈形萎縮,有需求的民眾,可能又拉長了等待時間。
眼下,心理治療儼然形了自費市場vs健保排程的時代,然而對一個初入職場的青年朋友,三次的「體驗」之後,是否尚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獲得即時的心理健康服務,這可能要跟本身的生理與生活需求做取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