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在日朝鮮人」?她們是在韓國被當作日本人、在日本被當作韓國或朝鮮人、「特別永住」,但可能找不到家鄉的人。
・
第一次聽到「在日」,是因為課堂上的韓國流散者議題,討論久居中國(朝鮮族)、日本(在日朝鮮人)甚至烏茲別克的韓裔社群生活和身分政治。
曖昧的日本法規使從二戰前就世代居住在日本的朝鮮人後代成為「特別永住者」,是日本人與外國人之間的非真空。
當時曾向出身大阪——也是《柏青哥》一書舞台——的日語老師大黑先生提起「在日朝鮮人」,她以一貫的冷靜態度淡淡地說,這是帶歧視意味的稱呼,因為「在日」是指逗留、居留在日本的「外國人」,意即非我族類。
・
「據說很多小鋼珠遊戲店是他們開的,可能是北韓的重要資金來源喔。」大黑先生補上一句。
為什麼「在日」要開小鋼珠遊戲店呢?李珉貞的獲獎小說《柏青哥》以綿密優美的筆觸給了我們一種答案。
・
《柏青哥》的故事要從1910年代,釜山旁的小漁村影島說起,貧窮的農家女養真與勳一結婚,生下女兒順慈,一起經營提供漁人廉宜住宿的小旅館。
勤儉平靜的生活因順慈情竇初開而漸起波瀾。
隨著她結婚、轉換宗教信仰、離開家鄉,故事場景很快地移動到大阪的朝鮮人聚居地豬飼野,有生意頭腦的順慈和世家出身的大嫂景喜做起販賣泡菜和糖果的小生意貼補家用。即使生活拮据,她們仍堅持讓下一代接受教育;但身處國族夾縫的「在日」如何透過教育翻身?
《柏青哥》中的「在日」好像因為不同理由被趕進黑暗坑道中的羊群,漫長盡頭的光點是全年無休、發出懾人聲光效果的小鋼珠遊戲店。
「好朝鮮人」終歸得變成「壞朝鮮人」才能活下去嗎?
書中不斷提到「好朝鮮人」與「壞朝鮮人」,前者似乎是指接受日本教育和文化,隱姓埋名「當個普通日本人」的「在日」;後者大概就是與黑白兩道糾纏不清的小鋼珠店業者了。
但「壞朝鮮人」真的「壞」嗎?根據《柏青哥》的描述,他們有合法執照、誠實納稅,「出錢替員工辦婚禮和葬禮,也替他們的小孩付學費」。
經營小鋼珠店並不容易,「不是調整機器、訂購新機台、僱人來店面工作而已」,不過富有的店主仍慷慨地承擔社區教會的費用,幫襯在地的弱勢社群--即使這些邊緣者是道地日本人也不例外。
・
「好朝鮮人」真的「好」嗎?老實說,我們不知道,因為《柏青哥》裡的好朝鮮人都死了:在獄中受虐致死的以撒、發現自己其實有「壞朝鮮人」血統而從名門大學輟學最終自殺的挪亞……
《柏青哥》的尾聲帶給讀者無盡惆悵:1989年,比「好日本人」更傑出的「好朝鮮人」所羅門,從小被送到橫濱的國際學校刻意栽培,結交各國權貴人脈,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投資銀行--繞了地球一圈,最後還是回頭接手父親的柏青哥事業。
・
「好朝鮮人」終歸得變成「壞朝鮮人」才能活下去嗎?
或許正如故事中脫離正常生活軌道的日本女性花子所說,「(日本)永遠不會接納老外……在這兒你永遠是老外……他們絕不會覺得我們正常……」。
交織著「在日」、身心障礙、非異性戀者、被霸凌者的壓抑氛圍中,第二代韓裔美國人菲比這個角色顯得自主而燦爛。
「妳媽媽怎麼做韓式蔥餅?」「我媽媽不煮飯!」
李珉貞透過菲比這個「外人」來反映「在日」尷尬受歧視的處境,「美國沒有韓國人或朝鮮人的區別,為什麼我非要是南韓人或北韓人?我在西雅圖出生,我父母到美國的時候還只有一個朝鮮」。
有些朝鮮人在這兒住了整整四代,為什麼日本人還要把它們區分成兩國人?你在這裡出生,你不是外國人!太扯了。你爸爸也在這裡出生,為什麼你們拿韓國護照?莫名其妙。
當菲比被問到「妳媽媽怎麼做韓式蔥餅」,她直接回答「我媽媽不煮飯」,引起順慈和景喜一陣驚呼,可說是書中少見的俏皮場景。
・
在課堂外再次聽到「在日」是《歌舞伎町24小時愛情摩鐵》(歌舞伎町24小時時鐘酒店/さよなら歌舞伎町)貌似合理卻又錯置的橋段:滯留日本的韓籍性工作者伊利亞上班途中,碰到大批右翼團體反覆有節奏地大喊「在日滾出去!、在日滾出去!」
不過,幸運的伊利亞已存夠錢,準備返回韓國跟母親一起開家小店,展開新生活,而在韓國被當作日本人、在日本被當作韓國或朝鮮人的「在日」,卻是日暮鄉關何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