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連假又可以好好休息了~真棒!!!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們這一行的,回到家就是好好先生、好好太太、孝順的小孩甚至是很會教小孩的超人父母~ 相信我!!!
大多數99.9%的我們,那些工作的專業身分在一回家看到親近的人或很要好的朋友,我們就跟大家一樣,可能說垃圾話、打嘴砲、有伴侶間的爭吵、情趣、對小孩生氣、覺得爸媽碎念也會很煩躁之類的,因為大家都是人嘛...
只不過,可能我們比大多數人會有更多的覺察和敏感度,也可能有較多的理論或經驗梳理自己或伴侶遇到的困擾。但這些處理方式可能和工作時的我們不一定一樣,因為我們太熟悉身邊這些人的關係與故事,所以能馬上想到介入的方式;但也相對的,因為太熟悉了,所以我們摘下工作時的面具,也就不一定有他人所想的,當一個完全接納、包容之類的" 暖爐 "。有時候,我有感覺到家人會質疑我,為什麼一個助人者在家卻不像助人者,自己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問題,能好好幫助人嗎...
近幾個月來,我跟我們家太座偶爾會聊到要不要備孕這件事,後來我們覺得先緩緩但也保持開放的態度。畢竟我不想成為大家口中的" 豬 "隊友,起碼目前還不是......吧?!
從交往到結婚,我沒有停止思考過的議題就是伴侶間的關係。這些議題在婚後無形中被自己放大,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或許就是某種關係升格後的重視吧~
我很常在關係中覺察自己的狀態、情緒和行為,但很多時候我還是不太敢把自己的想法讓太座知道,有些小事情可能過了就算了,但有時候會因此造成爭吵。我相信很多家庭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可能會在任何生活情境中因為任何事而有摩擦。例如擠牙膏、髒衣服要怎麼丟、吃飯洗澡的順序、接小孩要輪流接還是固定、親密的需求是預約制還是非預約制等等。有時候發生摩擦或不愉快,我就會思考是我太小題大作還是她太忽視我的想法。每當情緒調適完,摩擦處理完,我發現我和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讓這個家變好。各自用錯了方法,溝通不對頻,結果不是一起原地打轉就是在一起前進的路上緩慢,還有一個人會變得非常累...
一對夫妻,一個家,就像演舞台劇,每多一個孩子,舞台上就多一個演員。台下坐的不是別人,前面VVIP可能是雙方父母、手足,VIP是夫妻的摯友,一般席可能是鄰居或一般朋友,越往後坐的觀眾,關係則越疏離。一般的演員可能會因為所有觀眾的反應受影響;有經驗的演員可能會受前排觀眾影響;厲害的大師演員可能只專注在演戲的當下,不受觀眾影響。如果鄰居的一句話、家人的一些評語,就讓你動搖夫妻間的和睦,那我們可能要想想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與期待的落差是怎麼造成的囉~
一個家庭,除了緣,還有一個圓。夫妻各自的角色佔一半一半,今天超過你角色而多做的事情並不會讓這個家加分,還可能壓縮到另一半的成長。如果對方連想做自己一半的動機都沒有,感覺就是一個無所謂的人,那...也是你選的,好像也真沒辦法;但如果是對方有意願嘗試學習並試著付出自己的那一半,只是你看不順眼,那可能就出在彼此間的溝通問題了。
你一定在IG或臉書看過媽媽帶小孩VS爸爸帶小孩的有趣短片。遊玩的過程媽媽無微不至的保護小孩,充滿各種照顧和叮嚀;反觀爸爸們通常都讓小孩到處亂跑,拿一把Nerf機關槍掃射小孩,依然玩得不亦樂乎。看完影片,我當下的結論是 : 爸爸帶小孩出門,小孩能活著回來就很棒了
很多家庭的議題沒有對錯,只是看你怎麼邀請對方一起合作。合作不是說服、依順、告知對方,而是雙方都知道彼此的罩門、缺點和底線,進而互相Cover,完成目標。並且試著給對方學習和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如果你連了解自己、改變自己都要花上好長一段時間的覺察練習,那就更別覺得對方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了。碗洗不好,避免搶著馬上幫他洗好;她不知道地板怎麼拖,告訴她你的步驟。
讓家庭成員間彼此充滿彈性,而不是一堆規定,夫妻間對家庭的目標是長遠的,當下的事件和結果只是促成目標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一部分。這不一定容易,但不嘗試就沒有開始的那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紐柯姆(Theodore Newcomb)提出ABX溝通模式。在夫妻的關係中,可以合理假設藍色雙箭頭是正向(+)連結
那自己和伴侶對同件事的情感與想法基本上也要正向的(+),才能相乘後為正(+)。並不是對事件要有正向的想法,而是健康的" 好好表達 "情感與想法,而非壓抑、討好、規定對方或自己,這樣對議題只會有負向的結果。
之前寫的文章有很多協助你覺察情緒和狀態的資訊或練習,歡迎到我的主頁尋找,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些文章在Dcard才能找到,也歡迎到那裏翻翻喔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支持呦 ~ 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