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歡迎到我的Podcast收聽這集:)
邁亞特(Malcolm Myatt)在2004年因嚴重腦中風而在醫院住了將近五個月,出院時,新伴隨著他的除了拐杖、短期記憶的喪失,還有一項看似不難過的事情—他失去了難過的感知能力。
他的妻子說:「中風之後,他整個人都變了。以前他非常喜歡往外跑,後來他每天的任務就是逗我笑,即使他因為失智會重複說說過的笑話,但鄰居跟超市的人都很喜歡他。」
如果你問邁亞特本人,他會笑著回答:「我記得我以前能夠感覺到難過,但現在都沒有了。」
他對現狀感到滿意,也對整體人生感到滿意。
從此以後,不論在什麼場合,他都是笑嘻嘻的,也因此他得到了「快樂先森」的稱號。
然而,在莊嚴肅穆的喪禮上,邁亞特也是笑嘻嘻的,這給他的妻子帶來不少困擾,因為她需要花時間向旁人解釋他的狀況。
除此之外,在失去感受難過的情緒以後,其他生活狀況好像都挺不錯的,因為就連他過世時也是笑笑的。
不論是失去親人的難過或是因懊悔過去的事情而產生的難過,真的都讓人感到相當難過。(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我的意思是,不論是哪種難過,幾乎都被歸類為負面情緒,甚至讓人不想再經歷一樣的感受。
社會說我們必須剛強,必須減少負面,要時刻展現樂觀正面的形象,才能為自己帶來好人緣、好運氣,
因此有不少人選擇隱藏負面情緒,不願意輕易顯露出來,除了不想被說玻璃心,更不願以此顯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好像社會都不允許我們哭泣,尤其是在成人的世界裡。
但其實,短暫的難過是非常正常的情緒,心理學家表示,這也是處理失落或失望的健康方式。
不論是一段感情的結束也好,又或是沒能錄取理想中的工作或學校也好,情緒抒發都是必要的,感到失落或是哭泣看起來是負面情緒,但它們都是正面的情緒抒發哦。
所以,回到標題,
如果人生恢復原廠設定,而且可以拿掉難過的感覺,你會這麼做嗎?
我的回答是,不會。
不僅僅只是因為它是正面的情緒抒發,同時也是因為難過是快樂的反面,所以我更想留住它。
正因為感受過懊悔或悲傷這種難過的情緒,我也才更能知道,快樂於我而言,是多麼的快樂與重要。
不懂嗎?
換句話說,悲傷與快樂都是透過比較而來的,如果我不曾感受過悲傷,我大概難以感受並珍惜那些日常生活中平淡的快樂。
有人說這樣的快樂是悲傷的底色,但不正是因為有悲傷的襯托,才能更顯現出快樂的重要性嗎?
不是天真爛漫、不經世事的快樂,而是在經歷過難過之後仍選擇拾起快樂,不是苦笑,而是真實的快樂,因為我知道難過是什麼樣子的,就更顯快樂的珍貴。
正如電影《可憐的東西》所說的: 「我們必須體驗生命中的一切,不僅是它的美好,還有墮落、恐懼、悲傷,這些讓我們變得完整,讓我們更有存在價值。」
不是只有中大獎或升職加薪那種快樂才叫快樂,日常生活中,那些我能感受與經歷的瑣碎小事,不論是看到一個可愛的小生物,或是因幫助別人而得到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是得來不易的快樂。
正因為經歷過難過與悲傷,所以我很珍惜現在的快樂,希望你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