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積累財富是出於生活上或物質享受上的需要,那麼不難想像,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的總經濟需求總可以在提高到某一點時得到得到充分的滿足。但是,由於財富的爭奪實際上是以歧視對比為基礎的謀求聲譽的競賽,因此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並接近它是不可能的。
所謂的有閒階級,就是透過不事生產的安逸生活來證明自己的金錢實力,並以此獲取和維繫聲望的階級。
作者認為,隨著社會的日常從早期的掠奪活動逐漸轉型為生產活動,金錢競賽——也就是對於財富的積累——也隨之取代了「戰利品」、成為了近代獲取榮譽的途徑。所有權制度與有閒階級,就是在這樣背景下逐步蛻變成形為今日所被熟知的樣貌。
然而,對已然在金錢上處於優勢地位的階級而言,單純的財富或權力,早不足以在這個競賽中獲得認可。甚至,作為下層階級唯一參賽方式的「勞動」,在這樣的上層階級反而會受到極度蔑視。
在這裡,勤勞有礙於個體的財富和權力獲得證明,從而進一步阻礙樹立地位、得到他人的尊敬的目的。不參與生產的「有閒生活」,才是金錢和地位最確鑿的證明。為此,這個階級的人們大量從事與生產無關的藝術、學術研究和運動等活動,需要投注大量心力的繁複禮節,也從而演變為一種階級的識別證。這些「非勞動、無生產力」的事務,在抒發了這個階級的人工作本能的同時,也成為了他們身分地位的證明。
尤有甚者,要達到「明顯有閒」的程度,有閒的姿態展現常常不能侷限於家主,更需要推及其中家族的附屬成員。典型如《長日將盡》的管家主角,在這個階級,一個稱職的僕役不能夠只是完成實用性的任務,更需要熟稔如何「恰當地」去完成這些任務。他們需要接受過嚴格的訓練,恪守屬於這個階級的禮儀標準,以此展示主人的「有閒」——展現出他的主人是如何具備這樣的實力和餘裕,去妥善培養一個符合門面的合格僕役。經濟上常常從屬於男性的女性成員的明顯消費,也潛藏著達到類似效果的目的。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將目光轉往傳統的宗教,我們常常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情況。那些宏偉的聖所,以及衣著昂貴的神職人員,所欲達到的目的是如此近似於代理消費/代理有閒。這些華麗的事物,本質上並非是為了增進神的僕役(神職人員)的享受而存在,而是為了代替其主人(神)進行消費、提高祂的聲譽而被創造。
毫不意外的,有閒階級在階級內的傳承、階級外的血統滲透以及保存和強化古老制度的傳統,也使得很多古代性格特徵和遺風,諸如尚武精神、宗教以及高級而不實用的學識……等,得以存續。
即便隨著交通的發達與人口的流動使個人的接觸面擴大,明顯消費已經慢慢取代了明顯有閒,作為一個更有效的地位證明手段,但其影響力仍未被完全滅絕。
此書於 1899 年由經濟學家范伯倫所著,很多的描述或許已不符合當下的社會情境。整體而言,感覺書中的描述更貼近所謂的 old money 群體。之前曾在《當女孩成為貨幣》中讀到有學者對應現今社會提出薪富階級(或類似的詞彙......這本我棄讀我懺悔:DDDD),期待之後有機會也找來看看歡迎推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