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Die Kunst des digitalen Lebens)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書名

本書開門見山,對於看到書名就覺得「我知道」或「我也這麼覺得」的讀者,應該就不需要再多花時間翻開它了。

這也是個人覺得中文的書名翻譯的很好的地方:直接捨棄了原本的主標題「數位生活的藝術」 (Die Kunst des digitalen Lebens) ,並在更貼合內容的副標題的基礎上,給了一個更一目了然的書名。

當然,原本的標題應該也有其意義。例如雖然作者的用詞大多是使用「新聞」,但他真正想討論的其實基本侷限在隨著數位生活興起的「每日新聞」、「新聞快報」以及「短篇新聞」。

總之,如果是看到書名後,感到困惑或是好奇的人——則請待作者為你一一剖析他所提倡的理念以及其原因吧。



個人覺值得一聽的作者觀點

除了一些老生常談(老生常談到讓我對於腥羶色新聞真的不是臺灣特產而卑劣地感到放心),作者還提到了一些有趣的論點:

1. 真正重大的新聞不可能每天都會發生,但報紙的厚度每天都一樣:可想而知有些天的水分總是會特別多。
這也讓我想到德國新聞的 「Das Sommerloch」(夏日新聞空隙 / 新聞黑洞):因為政治與體育界均逢夏休,但媒體仍需要以相同的頻率產出同等分量的報導,以至於此期間的報導水分通常特別多、事件特別芝麻小事 XDD


2. 新聞讓你產生了獲得了競爭優勢的錯覺,然而正好相反。
片段式的資訊,對事情本身或閱聽者本人幫助甚微。比起速食型的快報,我們更需要深入的調查與解釋新聞。比起攝食那些密集而過度精簡的新聞,閱讀書籍,甚至是教科書與深入報導,更能幫助你理解這個世界。


3. 那些短篇幅的速食新聞,總是急於歸因。
事實的排列與真正地洞察世界,為了缺乏深入的討論,單純為了安上一個理由解釋事件而寫。
作者的例子非常有說服力:2003 年海珊被捉的當日,彭博新聞社在短短的半小時內,先後登出了「美國國庫債券上漲,海珊被捕可能無法遏止恐怖主義」與「美國國庫債券下跌;海珊被捕提高風險資產的吸引力」兩則論述全然相反的報導。基本上就和冰淇淋銷量和被鯊魚攻擊的人具有正相關的舉例一樣經典,將相關性(作者的舉例甚至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倒為因果關係。
這不但帶來誤導,更糟糕的是,也容易消耗了閱聽人本就有限的專注力、妨礙讀者深入思考的能力。


4. 我們更該培養與練習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
在開始深入閱讀、接觸到他人的想法前,先花幾分鐘強迫自己進行獨立的思考。在這樣的方式下,閱讀才能真正成為一場「對話」,而非單向的接收。
(但應該也是要看狀況......畢竟面對那種資料豐富、又是初次踏足的領域,要人採取這種方式真是......臣妾做不到 R 但這也呼應了前面所說的,比起速食新聞,我們該先建立起的是對於領域的深入了解吧)


5. 長期暴露於負面新聞,容易形成習得的無助感。
長期暴露在自己無力改變的負面新聞下,容易陷入所謂習得的無助感之中,並建立起消極處事的模式。偷借用一下《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句子——「也許唯一有資格目睹這類真慘實痛的影像的人,是那些有能力舒緩這種痛苦的人。......其餘的我們,不論是否刻意如此,都只是窺淫狂罷了。」



作者提出的替代方案,與其和學術的相似性

對於捨棄(或至少減量)新聞攝取後可能帶來的影響,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應對與替代方案。

首先,拿掉新聞,我們又該如何實踐民主政治呢?這部分就回到作者提倡深入閱讀的論點了。比起被動地接受高頻率的新聞,主動去審視、查證候選人過往的政策信用,再退一步審視目前的承諾,避開演算法與媒體幫你畫好的重點,拿回閱讀選擇的主動權,或許更有益於理想中公民社會的形塑。

再來,我們又該如何實踐深入思考,以及聚焦在真正與自己有關的事物上呢?
作者提出了「新聞午餐」的概念。透過與友人針對各自手上正在處理的單一議題進行深入的十五分鐘意見交換,以此達到跨領域與深入討論的目的。就像是那種學院學校舉辦的跨領域聚會。結合作者對於深入報導的期許,整體很像是以學術研究、學術界互動的模式去處理新聞——雖然我個人覺得成本高到完全不可能普及,但總之是個美好的理想。



可是我看新聞只是作為娛樂(吧)

看的過程中,總有些抽離地想著我好像不是作者的客群,因為我的閱讀本來就都沒有強烈目的性,單純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an end in itself」。

但在附錄部分,作者也對此做出了回應:即便人自認為清楚地將看新聞歸類在「娛樂」,但其實還是很難跳脫潛意識對於「新聞具有某些重要訊息」的想法。此外,如果將新聞視為娛樂,那麼其實可以帶來類似效果的方案有千百種,而新聞卻幾乎是隱形代價最為昂貴的那個。

然後我就被說服了 XD



作者和我(們?)的潛在差異和其他

雖然大部分支持作者的觀點,不過,

1. 作為一個最近焦慮到報名了黑熊學院的臺灣讀者,還是必須說感覺我們的狀況和目前定居瑞士的作者的情況可能還是有些差異——畢竟我們鄰居就不太一樣 XDD

2. 可能是背景差異的關係,擔任過 CEO 以及組織創辦人的作者想像中的讀者,應該是那種隨時緊跟新聞、每天早上會新聞配早餐的時事熱衷人士。而作為一個冷漠的白領小社畜,我個人生活圈倒很少碰到熱衷成這樣的人。



一點點點不同的想法

1. 作者「捨棄每日新聞後,我們還是不會錯過重要資訊」的論點,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你終會從周遭親友口中得知重大世界新聞」的假設下。但這樣大家如果都真的乖乖照著作者理想走、都不看即時新聞,不就都沒人知道了嗎XD 這是一點我覺得有點矛盾。

2. 本書一些細部舉例可能不完全正確或有足夠說服力。例如以生物性而非社會性去解釋女性對地位的偏好,以及對於世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的說法*。
還有像是以啟蒙時代甚至雅典,來舉證在這個年代與新聞脫鉤並不會損害民主政治,也有點奇怪。或許是真的,但這些年代的資訊傳播速度與當代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有點難被這樣的案例說服。

* p.38

全世界的第一個網頁瀏覽器出現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但是你知道這瀏覽器叫甚麼嗎?它叫「Mosaic」。

但好奇去查了一下,發現這邊的資訊應該是錯的——1993年發布的 NCSA Mosaic,並非第一個網頁瀏覽器。(1)
1990 年的 WorldWideWeb (2)、1992 年的 ViolaWWW(3),都比 Mosaic 還早發布。ViolaWWW 甚至也有做到圖像介面,不過最後還是由多方平台支援的 Mosaic 勝出 就是了(4)

(1)當然也有可能是翻譯落差
(2)雖然同樣是由 Tim Berners-Lee 開發,但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 www 系統。似乎是為了避免混淆,後改名 Nexus
(3)開發者是臺灣人魏培源!!大驚
(4)甚至被叫做 Mosaic war 哈哈哈好酷

不過,總之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是有好好被傳遞到了——畢竟不管是 WorldWideWeb、Mosaic、ViolaWWW 還是其他瀏覽器,我都是查了才知道啊🤣




avatar-img
4會員
1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查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而這樣的列寧當然也要吃飯。 老實說,原本是帶著 "There is no love sincerer than the love of food." 的預期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在餐桌上,還有甚麼是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的呢? 但我大錯特錯。即便每一個章節都嚴謹地附上了正經的食譜,可這本書與其說
這是一本痛苦,美麗,殘忍而溫柔的作品。 它把你引領到一片荒蕪,讓你破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脆弱,然後放手,輕輕地和你述說悲傷的結局。 #劇透好劇透滿預警
"朋友希望創造不同的、無法預期的未來,因此朋友賦予彼此影響自己的權力,將自己的身分至於不確定的狀態。" 本書不!是!交友指南 XD 他不會告訴你「怎麼」和人建立友誼,而是試圖探討「為什麼」我們會建立友誼。換句話說,這本書大概不會為實際生活帶來幫助,只會滿足你的好奇心 :D
由清光緒年間探花俞陸雲先生為後輩所編,值得細細品讀的詩評。
一句話感想:如果說當初我對考古有什麼想像,大概就是長成這本書這樣。 不專業的散亂心得,但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這本揭露古地中海國際化青銅時代樣貌的作品。
——而這樣的列寧當然也要吃飯。 老實說,原本是帶著 "There is no love sincerer than the love of food." 的預期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在餐桌上,還有甚麼是不能夠坐下來好好談談的呢? 但我大錯特錯。即便每一個章節都嚴謹地附上了正經的食譜,可這本書與其說
這是一本痛苦,美麗,殘忍而溫柔的作品。 它把你引領到一片荒蕪,讓你破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與脆弱,然後放手,輕輕地和你述說悲傷的結局。 #劇透好劇透滿預警
"朋友希望創造不同的、無法預期的未來,因此朋友賦予彼此影響自己的權力,將自己的身分至於不確定的狀態。" 本書不!是!交友指南 XD 他不會告訴你「怎麼」和人建立友誼,而是試圖探討「為什麼」我們會建立友誼。換句話說,這本書大概不會為實際生活帶來幫助,只會滿足你的好奇心 :D
由清光緒年間探花俞陸雲先生為後輩所編,值得細細品讀的詩評。
一句話感想:如果說當初我對考古有什麼想像,大概就是長成這本書這樣。 不專業的散亂心得,但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這本揭露古地中海國際化青銅時代樣貌的作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當今世界,每天有大量資訊不斷產生,遠超過以往所謂的知識爆炸或資訊超載。報紙上報導的都是前一天的資訊,而即時的消息需要透過電視和廣播來獲取。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如何保持對資訊的敏感度與判斷力。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 「“網際網路”對我而言,是字典與百科全書的替代。」 「當想知道情報的全局,就要活用“書”。」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34頁。 我一直不知道新聞該怎麼讀,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筆者為何覺得,抱持著目的去閱讀,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極具意義。 但這樣說,好像讓人有一種,閱讀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畢竟沒有目標。嗯,或許換一個方式說,若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我們努力為了權勢富貴,不也是虛的?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在當今世界,每天有大量資訊不斷產生,遠超過以往所謂的知識爆炸或資訊超載。報紙上報導的都是前一天的資訊,而即時的消息需要透過電視和廣播來獲取。網路上更是充斥著各種假訊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些資訊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讓人不禁思考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如何保持對資訊的敏感度與判斷力。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 「“網際網路”對我而言,是字典與百科全書的替代。」 「當想知道情報的全局,就要活用“書”。」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34頁。 我一直不知道新聞該怎麼讀,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筆者為何覺得,抱持著目的去閱讀,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極具意義。 但這樣說,好像讓人有一種,閱讀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畢竟沒有目標。嗯,或許換一個方式說,若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我們努力為了權勢富貴,不也是虛的?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