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表定考試結束後(9/10)45個工作天內(11/14)公告成績,結果提早了15天公告。就在昨晚晚餐時(很多人吃不好...),助教突然在群組丟出成績及考題與答案查詢連結。合格!(第一類科70分,第二類科66分)。雖然合格分數僅需60分(看到台北考區有第一類科84分,第二類科88分的怪物)、雖然僅考兩科(第一類科範圍為單元4~8、12,第二類科範圍為單元1~3、9~10、11~13)、雖然僅考選擇題(分為一般型考題及情境式之圖例題或實例題)、雖然有考古題可參考(不保證會出)、雖然一年可報考三次(一、五、九月)、雖然三年內皆可補考。但背後是繳了報名費36,100元(含考試費1,400元)、歷經220小時、及犧牲無數假日與夜晚上線點名的日子。
220小時,從今年3/13第一堂課開始,到7/24的最後一堂課,僅最後一週因出國請假10小時(缺課時數不得超過18小時);期間還曾一邊參加研討會發表論文,一邊上課。上課時間除了每週一、三、五晚上,還有週六上下午(週日沒課)。平日晚上最晚有上到10:30的,看著螢幕上同學們使勁的保持清醒,或進入一動也不動的冥想境界...。線上課程的好處是免去舟車勞頓的時間,壞處則是除了坐在鏡頭前,想做什麼都可以;吃東西、抽菸是基本,還看過同學鏡頭對著家裡浴室門口,突然出現只穿著內褲的男子(好險有穿),或寵物貓突然入鏡,或一邊在工地灌漿一邊上課,或人在戶外聚餐,一邊開著鏡頭一邊吃(吃播?)。除了上下課需簽到,中間還會截圖點名,沒截到圖也別緊張,助教會提醒同學補截圖。上這麼久的課,為的是通過考試,然而,這次合格率竟比過往的25~30%還低。
其實考試並不難,難的是花時間準備。從7/24的最後一堂課到9/10考試當天,中間隔了48天。然而,真正開始認真準備是在考前10天(含考試當天)。秘訣就是老老實實的做考古題;從106年第一次做到最112年第二次,共19次(110年因疫情僅考兩次),一次兩科,一科50題,共1,900題。寫完考古題已剩兩天,一天把課本從頭到尾翻一遍,一天複習做錯的題目。錯的題目能弄懂就儘量弄懂,如:為了學會計算ADM網圖,還上YT自學。正因為做過考古題,裸考成績平均落在50幾或60初(越後面越高,最高有到82分),深知自己的弱點並補強之,而非僥倖地認為不會考或用猜的。最後,考試當天到考場後,再針對容易忘記的題目、數字抓緊時間複習(雖然考完當下覺得成績會再高一點)。
何謂工地主任?依據《營造業法》,「工地主任:係指受聘於營造業,擔任其所承攬工程之工地事務及施工管理之人員。」「營造業之工地主任應負責辦理下列工作:一、依施工計畫書執行按圖施工。二、按日填報施工日誌。三、工地之人員、機具及材料等管理。四、工地勞工安全衛生事項之督導、公共環境與安全之維護及其他工地行政事務。五、工地遇緊急異常狀況之通報。六、其他依法令規定應辦理之事項。」簡言之,工地主任就是工地的管理者兼執行長(CEO),是一件工程案中最了解工地的人,也是工程案中承擔一切的人;即業主、監造不管都歸營造廠管,業主、監造不做都是營造廠做。工地管理;管進度、管經費執行、管敦親睦鄰、管材料檢試驗、管環境整潔、區分事情的重要與緊急(重要且緊急先做,重要不緊急靠規劃,緊急不重要靠授權,不重要不緊急靠善用零碎時間),小至訂便當,大至協調各工種與工項。好的工地管理,除了避免「重工」、節省經費與時間外,更能讓工地保持甚至提高生產力,避免工人「空手走動」的時間。
曾參與的工程經驗多為文化資產修復(古蹟、歷史建築),去年修了非文資的營區再利用工程(甲方),及更早於剛退伍時(九年前)的第一份工作-建銘營造的工程師,蓋寺廟(乙方),對象都為建築工程。然而,工地當然不只有建築工程;透過工地主任課程的介紹,有機會更全面的接觸建築工程以外的工程與專家學者,如:隧道工程、橋樑工程、道路工程。上課並非為了考試(考試看考古題即可),為的是聽這些專家學者們的經驗分享,印象最深的除了有王隆昌老師(前北科大土木系教授),說有工地主任、品管人員、職案人員證照者,月薪沒十萬以上可以去找他;說最痛恨技師租牌,認為專任工程人員應每天到工地,不同階段應有不同專業的技師進場。還有李宏徹老師(前國道新建工程局設施組組長)分享的隧道工程照片與故事;工人們在不見天日、悶熱的隧道內,脫得只剩內褲施工的日常,或颱風後隧道積水、缺氧的意外。及黃駥㺸(ㄆㄧㄥˊ)老師(前桃園八德工務課課長,現任主任技師),說工地出了狀況,公務員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咎責,營造廠想到的是如何解決問題;都是非常珍貴的經驗談。
最後,當年在營造廠待不到半年,在工地被工人們尊稱為「李主任」的我,終於名副其實了。感謝當初在工地的郭奇威主任,雖然很操(上班看工地,下班看圖、算鋼筋、模板、混凝土數量)、很累(月休四天)、很危險(飛簷走壁),工地的經歷卻是一輩子帶著走的,並持續作為建築理論與實務辯證的養分。
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