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就是,從我的口袋,到別人的口袋;從別人的心裡,到我的心裡。」
關於捐血的十個冷知識:
1.全球每年採集1.185億單位捐血;即2萬9625億立方公尺(1單位=250cc)。
2.6/14為世界捐血人日,紀念發現ABO血型的奧地利病理遺傳學家卡爾・蘭德施泰納(1868—1943)之生日。
3.我國2023年捐血人次為190萬1,021人,捐血率為8.13%,所捐之血98%可用。
4.我國捐血前體檢不合格率10.73%,前三大原因主要為:血紅素不足、健康問卷不合格、血壓過高或過低。
5.今年開始捐血檢驗報告下修三高(糖化血紅素、總膽固醇、LDL膽固醇)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年齡(40→35歲)。
6.捐血檢驗報告之檢驗項目尚有:血清轉胺酶、螺旋體試驗、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C型肝炎病毒抗體、病毒核酸篩檢、B型肝炎病毒核酸、C型肝炎病毒核酸、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抗體、身體質量指數(BMI)、血壓。
7.我國捐血率世界名列前茅,然而,近年來年輕人(17~20歲)捐血率卻不增反降(2013的15.61%,到2022年的11.19%);小於24歲的捐血人數,從2013年的10萬4,090人跌到2022的6萬1408人,減少率近四成一。
8.捐血中心會定期以「神秘客」調查方式,辦理各捐血站點的「服務捐血人品質成效追蹤」稽核作業。
9.我國2023年捐血人年齡最多為41~50歲,其次為31~40歲。
10.捐血人男女比例為58:42。
從18歲開始捐血,於今正好捐了快18個年頭,中間未曾間斷,只被退件兩次(血紅素不足)。第一次捐血,是在高中時。某天學校辦理捐血活動,來了輛捐血車。因為是第一次捐,所以只捐了250cc(之後都捐500cc)。還記得那天下午的軍訓課,教官要同學們爬單槓,剛捐完不宜劇烈運動的我,單槓只咬牙爬了一半。好在旁邊的同學說適時補充,「他剛捐完血。」才未釀成血撒單槓場。
印象中最有人情味的一次捐血,是大學時至捷運忠義站的台北捐血中心,發現捐血集滿8點可兌換登山杖,正好兩週後要去登大山。然而,以當時的點數,當天需捐750cc才夠集滿8點。先跟護士商量可否換登山杖,得到的回覆是「每個月都會統計點數,不好意思。還是,您可以跟你朋友換?」正好當天捐血中心人很多,厚著臉皮詢問,問第一位大哥碰壁,接著問旁邊的一家人。在誠懇地說明來意後,捐250cc的小妹妹願意割捨她的一點,讓我得以換到夢寐以求的登山杖。感謝當時的那家人,讓捐血者的我也有機會感受到其他捐血者的愛心。
常去的捐血站,大學時是捷運忠義站的台北捐血中心,畢業後是台中的豐原捐血站,到桃園後是市府附近的桃園捐血站。最南到過嘉義,當兵時也在營區捐過(有榮譽假)。換過的紀念品舉凡帽子、襪子、記事本、T恤、雞蛋、洗碗精、雨傘、環保袋、膠帶、保溫袋、背包、口罩、玩具車(捐血車)、登山杖、手工餅乾等,其中最喜歡也最實用的就是新年度的記事本,卻是季節限定(年底才有)。雖然捐血站常因社福團體舉辦捐血活動而有特殊贈品,不過若是辦在假日或特殊贈品(如王品餐券)就會人山人海。現在是想捐可以捐時就去捐,最好是平日中午。
「人類用獲取的金錢來維持生計,用施予來構築人生。」—邱吉爾
「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使別人快樂。」—馬丁路德
1974年成立中華民國均捐血運動協會後,我國逐步走向無償捐血時代。在新竹捐血中心的捐血績優表揚大會上(目前共四個捐血中心,分別為台北、新竹、台中、高雄),目睹每一袋無私血液的背後,活生生的熱血青、壯年;全血績優最高為310單位,分離術捐血最高為2500單位,其中全血績優者100單位者就有677人。
捐血之於我,除了代表身體健康,能夠促進新陳代謝、調解體內鐵質平衡外,更在於「善的循環」。在善的循環中,利他就是利己;透過利他,讓自己活得更踏實並獲得幸福感;讓受幫助的人有能力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在善(生命、血液)之前,人人平等,不因種族、性別、貧富、職業而有所差異。感謝用血人,讓我有機會持續貢獻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