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輕易共享資源的時代,也或許是不利自我生成的環境吧!
看完李維菁的〈和尚〉之後,整個人彷彿掉入那場盛滿怨懟的夢中,哀愁的質地綿密火熱,好似這端午前後幾日的氣溫,也像極了我內心的燥。但封存不了我的好奇。
我淺思五秒,開始餵狗,餵了五秒尚且沒有拉開任何一個他人腦門的抽屜,我猛然止住了手。
就是突然覺得,網路世代太過方便了。尋找資訊、知識、乃至於他人的想法,讓我們共享了很多,同時也可能超乎想像地失去──失去自身對世界的感受與連結。
猶記得第一次看《流星花園》時我才幼稚園,小小年紀懵懵懂懂,甚至剛學會自己的名字如何書寫,情愛仍然遙遠,卻在抵達戀人之前接收了過多關於愛情的二手感受,此後透過偶像劇、小說、流行樂等,早在初戀前就已經構築起了對於愛情或酸澀或濃烈或苦甜的滋味,無非是一種揠苗助長。
後來的我們,都像在對答案,連曖昧了暈船了熱戀了不愛了,都能找首歌對詞入座。
現在影評、劇評、書評盛行,確實幫助我們高效率地轉化作品中的養分,所有隱喻都被攤曬在烈烈陽光下幾乎蒸散所有水分。但我缺水。
所以我決定在消化之前暫且不假外求了,找找自己吧!挖開自己的血肉,瞧瞧自己的骨髓,裡面是否仍有一些堪用的物質;或開始鍛鍊反芻,把一肚子火往外傾吐,假扮一隻噴火龍,搞不好還能習得飛行的技能。
想起從前參加讀詩會或影欣會的光景,雖不是全部,但我深刻喜愛的是那些沒有答案一切成立的討論。確實論點有深淺,但無有高尚,每個人用各自生命經驗造的篩子過濾出獨屬於已的觀點,反覆推敲、聯手堆砌,一部作品的不同風貌就此成形。
期許自己今後也能用開放的心境去感受、體會。若跟他人想法近似,那真是有共鳴;若知音遍尋不著,那肯定是眼光獨到、品味不凡。如果早早接收了漫天第三方感悟,興許干擾雷達,結不出果,也就與自己無緣了,可惜可惜。